高中历史

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票,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
B.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
D.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1年8月10日,中国“海圻”号巡洋舰抵达纽约。1912年5月回到上海后“海圻”号应升起的国旗应该是(   )

A.大清王朝的龙旗 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项规定( )

A.源出于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
B.主张实施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
C.付诸实施并极大推进民主化历程
D.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某一历史著作其中一章的目录,其中划线处应为(   )

第一节
民教冲突的产生
第二节
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第三节
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
第四节
 

 
A.关于太平天国起义原因的商榷
B.立宪派在海内外的活动
C.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
D.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7年4月,国务院在复众议院的咨文中表示:“下级审判厅法官所为判决,只须在法律范围以内,纵使误解法令以至判决不当,亦不能遽加以处分……此为绝对之原则。”“绝对之原则”指( )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司法独立 D.民主共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还是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重要见证城市。下列能够体现第三种说法的是
①在南京江面签订了《南京条约》
②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③南京大屠杀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他不承认共和则已,即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
B.革命派在政治上还不成熟
C.革命派缺乏足够的实力
D.幻想帝国主义制衡袁世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初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为捍卫阶级利益,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保国会的成立推动预备立宪运动的出现
B.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C.国民党为反对袁世凯专制发动二次革命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北伐战争开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发动了武昌起义
B.终结了清朝统治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了《临时约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知识分子” (  )

A.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
B.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C.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D.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诗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下列对当时这一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革命”已带来根本性变化
B.“革命”话语影响极为广泛
C.国民的权利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D.“政治革命”目标已彻底实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本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A.完全相同 B.正好相反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