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 | B.洋务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911年11月20日,《大公报》刊载“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启示,引起广泛关注,民众参与度大大超过预期。之后,共评出获奖文章16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有11篇,倡导民主立宪有2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有3篇。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
B.近代报刊关注与读者互动交流 |
C.政府对民间言论包容程度有所提高 |
D.《大公报》具有君主立宪的政治倾向 |
有学者认为:“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对应该观点所说探索历程“‘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
B.鸦片战争——天平天国运动 |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按下列诗文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②“汹涌鲸波万里平,降幡片片出东瀛。捷音电闪传寰宇,爆竹雷喧起满城。”
③“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④“厥功首功,武昌响,长沙应;今日何日,专制死,自由生。”
A.③④①② | B.③①②④ |
C.①④③② | D.①③④② |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规定是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B.实行责任内阁制 |
C.实行总统制 | D.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条款的根本目的在于( )
A.限制袁世凯 | B.维护共和制 |
C.扩大内阁权利 | D.反对封建专制 |
大型六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将其中四集的主题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千年巨变 ②中国新生 ③伟大转折 ④世纪跨越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②①③④ | D.②①④③ |
1912年5月20日,23岁的上海《民权报》记者戴天仇,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只有24个字的时评短论《杀》,“熊希龄(财政总长)卖国,杀!唐绍仪(内阁总理)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太炎阿权,杀!” 这篇杀气腾腾的短评得以发表的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独裁卖国,激起民愤 | B.上海外国租界集中,自由民主气氛较浓 |
C.南方控制在革命党手中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言论自由” |
最能够体现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的是( )
A.孙中山说:“临时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 |
B.其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和措施 |
C.《大总统誓词》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12年1月3日的上海《申报》登载《大总统莅任典礼秩序单》:一、奏军乐;二、代表报告;三、大总统宣誓……。即将莅任的大总统是( )
A.孙中山 | B.袁世凯 |
C.黎元洪 | D.蒋介石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 | B.联邦制 |
C.君主立宪制 | D.责任内阁制 |
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
A.洋务运动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太平天国运动 |
武昌起义之后,广州地方商绅要求光复广东的请愿活动被两广总督张鸣歧驱散,革命党则暗杀满族将军并组织民军向广州进发,广州商绅再集会选举张鸣歧为新政府都督,不料张鸣歧已逃出广州。广东光复的过程说明( )
A.商绅斗争目标不同于革命党人 | B.革命党暴力活动得到了商绅支持 |
C.当时封建统治的支柱是商绅阶层 | D.各阶层在反清的方式上不尽相同 |
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