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登载了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内容如下: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据此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稳定局势
B.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可以避免外国干涉
C.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没有真正得以实现
D.仍有部分华侨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是历史的倒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独秀说:“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族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资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下列属于资产阶级为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而进行的斗争的是(    )

A.进行了辛亥革命 B.颁布《资政新篇》
C.颁布了《共同纲领》 D.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中对1889—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
B.“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C.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D.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扮演了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角色。下列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主义,促进历史进步的是
①1897年德意志帝国首相提出的“我们不想让任何人站在阴影里,但我们也渴望阳光下的地盘”
②1905年同盟会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③一战后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的民族自决
④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写了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这表明

A.对《临时约法》的失望
B.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不满
C.中华民国政权已经覆灭
D.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被推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武昌起义以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8日,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根据宪政原则,参议院的行为

A.变更了政体使社会动荡 B.分散了权力导致效率低下
C.防止了专制维护了共和 D.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精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③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④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材料中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指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余英时认为中国“上至朝廷的礼仪、典章、国家的组织与法律、社会礼俗,下至族规、家法、个人的行为规范……的一切建制之中”都贯注了儒家的原则,而这一儒家建制整体的迅速崩溃始于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先后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关于下列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社会各阶级面对中国变化作出的积极反应
B.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进步影响
C.都体现了求民主、反专制的进步潮流
D.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武昌起义之后,广州地方商绅要求光复广东的请愿活动被两广总督张鸣歧驱散,革命党则暗杀满族将军并组织民军向广州进发,广州商绅再集会选举张鸣歧为新政府都督,不料张鸣歧已逃出广州。广东光复的过程说明

A.商绅斗争目标不同于革命党人 B.革命党暴力活动得到了商绅支持
C.当时封建统治的支柱是商绅阶层 D.各阶层在反清的方式上不尽相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列强的侵略加重了地方负担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地方政府可以自由征收田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