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归纳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举行2-4次,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成员,每个公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
——《顾准文集》
材料二 间接民主乃现在最流行的民主,那便是由老百姓选出代表负责处理国政,这又叫作代议的民主。这种间接的民主现有三种类型,第一是①,以英国为代表;第二是②,以美国为代表;第三是委员制,以瑞士为代表。
——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2)写出材料二中①、②所指代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代议制确立的基本途径或方式。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4)以上内容,对于推进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1)图一、图二来自哪国哪部文献?图三所示的文献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简述图片所示的三部历史文献的地位及关联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写道:“工业革命的结果……生产既过剩,势必须向外推销。海外市场竞争和海外投资竞争,便造成了现代以经济侵略为中心的帝国主义。”“1871年以来,共和党又常夺得政权,努力向外拓展版图……从此美国便继英、法,而成一帝国主义者了。”
材料二 1958年的教科书写道:“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转变到垄断,那就是进入了帝国主义的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到1996年,教科书中虽仍然沿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个提法,但不再提帝国主义的垂死性、腐朽性等特征,而强调“垄断”的特征。
材料三 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与中国坎坷的百年现代化过程及中美两国关系的状况密切相关,美国成为中国人既恨又爱的国家,“爱”表现在它是中国现代化的参照系;“恨”则是由于它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的傲慢与霸权。
——以上均摘自赵梅:《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请答题:
(1) 依据材料一,说明民国时期美国在中国以什么样形象出现? (2 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1996年为何不在提帝国主义的垂死性”的提法?
(3)依据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中“中美两国关系的状况密切相关,美国成为中国人既恨又爱的国家”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 字左右)
材料一 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2008年4月3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雕塑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0周年活动“开篇大作——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五十周年纪念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2)指出材料一中图2、图4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4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2分)
党的十八后,习近平主席发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声音,振聋发聩、使人警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新唐书·百官志一》
材料二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 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的运行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为了让“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约法》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目的何在?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如何设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现代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制约权力的机制内核是什么?(7 分)
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克松的两段讲话:
1960年11月4日,“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
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 |
材料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4分)
(2)列举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3分)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 ,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康有为、孙中山、黎元洪和袁世凯有关“断发(剪辫)”的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1)材料一、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依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王朝虽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那只是落日的余辉,很快就暗淡下去。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摘自人教版必修一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三 Revol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注:“革”字有变革、更改之意)
——梁启超《释革》(1903年)
(1)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2)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别造一新世界”。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说明你
的理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 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关系的问题上,第一种观点: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的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前30年比改革开放后30年好
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权利进行了哪些主要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3)请选择材料三中的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就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进行评析。
(要求史论结合,表达准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三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四 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言:(1)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斗争。(2)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3)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4)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从革命的性质及政治成果两个角度说明“孙中山之革命”是一种“国体之改革”。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申报》对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
(3)材料四公布之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它的公布有何标志意义?材料四中所强调的中心任务是否违背了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什么?
材料一 “ 第二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 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年12月3日公布)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颁布)
材料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1912年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正式成立,由起义各省选派代表组成(每省以3人为限)。在43名会员中,同盟会会员33人,立宪派8人。同盟会会员林森为参议院议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当时想建立什么样政体的国家?
⑵从材料三中看出,,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⑶材料二体现了什么精神?有什么重大意义?
⑷从依法治国的角度看,材料三的颁布对当时中国有什么进步作用?但又存在什么缺陷?
⑸材料四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⑹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了依法治国。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13分)在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史上,政治文明的演进变迁可谓流光溢彩分外璀璨。但由于世界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差异,使得这一演进过程呈现出复杂多样性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只因宋初太宗大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6分)
材料二 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这种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治国之道。
——《美国文化与社会》
(2)材料二所述“机制”确立的标志及其思想核心是什么?在处理中央集权问题上有何突出特点?(3分)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邓小平说:“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中国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文选》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11年的中国并不只是美国政体的简单仿制。如何理解材料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的观点?(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外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这场战争…… 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你认为在材料二中《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表现。
(4)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其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