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某一历史著作其中一章的目录,其中划线处应为( )
第一节 |
民教冲突的产生 |
第二节 |
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
第三节 |
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 |
第四节 |
|
A.关于太平天国起义原因的商榷
B.立宪派在海内外的活动
C.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
D.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2)19世纪40—70年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两个著名思想主张是什麽?
(3)请列举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
法国史学家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 )
①辛亥革命 ②十月革命 ③工业革命 ④邓小平改革开放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④ | D.③④ |
章太炎在评价近代某位历史人物时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这位历史人物是 ( )
A.黄兴 | B.宋教仁 | C.胡适 | D.陈独秀 |
到1912年,各种政党纷纷建立,各种政纲、政见竞相宣示。据统计,当时政党政团数目高达312个,可谓社团迭现、政党林立,蔚为大观,随即喧闹一时,匆匆画上句号。这一结果说明
A.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社会巨变 |
B.民主共和的观念并未带来影响 |
C.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的失败 |
D.中国社会对民主政治缺乏热情 |
冯自由《革命逸史》载:“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白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迮,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
A.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
B.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
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
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1)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
(2)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并分析不利于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
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B.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
C.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D.为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
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后,在武汉地区出现的标语、口号可能是( )
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 |
B.中华民国万岁、万万岁! |
C.打倒列强,除军阀! |
D.毛主席万寿无疆! |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誓词表明孙中山( )
①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③不贪恋总统职位 ④追求民族振兴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新政的某些措施已经触动了清朝统治的根本,如在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院,在各省设咨议局,扩大了民众表达。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上述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前君主专制巳经不存在 |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 |
C.“新政”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
D.“新政”确立了民主政治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
A.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 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C.迫使清帝退位 | 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廑《中西启萦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三 : 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的改革。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初探》
材料四 :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3)结合所学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民主的形式、范围、性质三个方面比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所体现的两种民主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