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网友在网贴《帝制的崩溃、宪政的破产——从<袁氏当国>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A.三权分立 | B.责任内阁制 | C.总统制 | D.民主共和制 |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
清政府“预备立宪”期间批准的《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规定,咨议局“钦遵谕旨,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而主导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则认为“咨议局为决议机关,与督抚立于对等地位”。二者的分歧反映了
A.统治者革命与改良之争 |
B.资产阶级内部的政体之争 |
C.咨议局职权大小之争 |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
C.反封建不彻底 |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1905年清朝一道奏折中写道:“□□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其中□□所缺文字是:
A.专制 | B.科举 | C.维新 | D.革命 |
2012年3月11日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纪念日,南京各界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这一里程碑。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B.它仿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 |
C.它建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治体制 |
D.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 |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
A.爱国主义 | B.民主科学 | C.追求真理 | D.平等进步 |
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为纪念辛亥革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廿(二十)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诗句描述的事件应是( )
A.中国同盟会成立 | B.武昌起义爆发 |
C.中华民国诞生 | D.清帝下诏退位 |
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到:“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道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把总。”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成功 |
B.辛亥革命后一些封建官僚投机革命 |
C.中华民国成立 |
D.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
冯自由《革命逸史》载:“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白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迮,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
A.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
B.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
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
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1)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
(2)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并分析不利于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
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B.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
C.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D.为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
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后,在武汉地区出现的标语、口号可能是( )
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 |
B.中华民国万岁、万万岁! |
C.打倒列强,除军阀! |
D.毛主席万寿无疆! |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誓词表明孙中山( )
①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③不贪恋总统职位 ④追求民族振兴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