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网友在网贴《帝制的崩溃 宪政的破产——从<袁氏当国>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A.三权分立 | B.总统制 |
C.责任内阁制 | D.民主共和制 |
“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中共党史·第一卷》)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甲午战争的刺激 | B.戊戌变法的促进 |
C.辛亥革命的影响 | D.北伐战争的胜利 |
观察近代中国部分地区示意图,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包括①和④ |
B.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
C.19世纪70年代第一条电报线在④处架设 |
D.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在③诞生 |
袁世凯在清帝退位之后致南京临时政府的电报中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1912年5月,有记者向孙中山问道:“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孙中山明确回答:“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孙中山说袁世凯“鼓动共和久矣”带有一种故意推举的成分 |
B.袁世凯积极拥护辛亥革命 |
C.意味着袁世凯彻底转变成真正的共和主义者 |
D.革命党人没有认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真面目 |
1912年,中国政府下令,祭孔时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这可用来说明
A.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
B.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 |
C.民国政府推动传统习俗的改良 |
D.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 |
下列各项材料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
结论 |
A |
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
春秋时期各国普遍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
B |
秦始皇将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
郡制始于秦朝 |
C |
民国初年,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 |
民主共和的观念影响了一部分的人群 |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美术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 |
当代欧美各国民众存在严重的精神困惑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孙中山说:“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喻指发源);而累世同居,又共产主义之嚆矢(喻指先声),足见我国人民之脑际,久蕴蓄社会主义之精神。”“社会主义既欲谋人类之幸福,当先谋人类生存;既欲谋人类之生存,当研究社会之经济……以补救社会上之疾苦耳。”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是
A.“联和苏俄、联和共产党” | B.“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A.兴中会 | B.光复会 | C.强学会 | D.同盟会 |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
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的70年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A.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
B.都体现了民主集中的政治原则 |
C.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 |
D.都表明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
依据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内容归纳出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汉阳铁厂 京师同文馆
武昌起义 《新青年》
A.表现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 B.说明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
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 D.找到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
“英国光荣革命在—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作者强调中国民主制度建设
A.应该考虑历史传统因素 | B.必须借鉴英国民主革命经验 |
C.要走独立自主创新之路 | D.与美国的民主之路大相径庭 |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
依据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内容归纳出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汉阳铁厂 京师同文馆
武昌起义 《新青年》
A.表现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 B.说明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
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 D.找到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