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5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国内立宪派与革命党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论战。1906年是论战最为激烈的一年,立宪派代表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申明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支持君主立宪运动的政治态度。他认为依中国的国情只宜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不能实行种族革命,“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必致亡国”,他担心“革命决非能得共和反而得以专制”。但他也认为中国可以渐行政治革命,但不能同时又搞社会革命,如果以土地国有作为平均地权的手段,势必危及民主政体的基础。梁启超指出如果违反以上两原则,则必会发生流血革命,会招来瓜分亡国的惨祸。即使不至亡国,也将产生内乱,群雄并起。即使以革命手段推翻了帝制,并不能保证就能自动建立起一个民主政府。而且也不能保证新建立的政府不会变成新的专制政府,国民必然要起来反抗,这样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就会循环而起,永无休止。
——范福潮《梁启超与清末预备立宪》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关于革命的主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民国初期的社会实际评价梁启超的思想。(7分)
(1)假如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会如维新派所设计的那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吗?
(2)戊戌变法作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引起深刻的反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请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
C.宣传科学救国 |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变法需要理论依托,康有为为了说服光绪帝,费了很多心思,促成了清末一场重要的变革。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给光绪的上书中说:“诚以守旧者不欲变法,实为便其私图,而往往陈义甚高,动引孔孟程朱,以箝人口。……臣故博征往籍,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能正其本,区区之意,窃在于是。”
——康有为《恭谢天恩并陈编篡群书以助变法请速筹全局者》
材料二 夫今日欲自强唯有译书而已。……臣于变法之事,尝辑考各国变法之故,曲折之宜,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斟酌而损益之,令其可施行章程条理皆以备具,若皇上决议变法,可备采择,但待推行耳。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三 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发动维新运动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手法是托古改制。笔者依据故宫新发现的资料,断定康有为另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即仿洋改制。
——王晓秋《康有为的仿洋改制与戊戌维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发明孔子变法大义”的目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变法的原因与思路。
(3)综合参考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中“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的具体含义。评价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在思想宣传中采取的主要策略。
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但改革的失效和阻滞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是 的代表作;图二是维新派于 年在 成立的政治团体;梁启超担任图三所示《时务报》主笔期间曾发表文章,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制度和 制度。
(2)结合三幅图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3)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活动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约180条。
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
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
请回答:
(1)概括戊戌变法法令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指出戊戌变法有何弊端?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辩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录得其心得如下:
材料一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万国而统一之,泱泱大陆,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成多国久矣……巴科说:“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我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来,亦非可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
材料二 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欲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图治也……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 ——以上摘自《康有为遗稿》
材料三 欧美新世界,固非一人之功,然瓦特之力,实可谓八九分也。……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电尤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物质大胜者强,物质不讲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
材料四 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康有为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活动能力,没有采取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梁启超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⑴ 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派在变法中有哪些失误之处。
⑵ 材料二中,萧功秦认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其分析的视角是什么?梁启超观点的立足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的现实情况怎样。
⑶ 据材料三,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时有何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关系,表述最恰当的是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百日维新时期,法令叠出,所颁诏令未曾提及
A.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 B.在京师设立大学堂 |
C.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 D.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是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