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中日改革的主要相同点。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中日改革有何重要不同之处,并据此谈谈对我国现阶段深化改革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见识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2分)
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次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指出这次变法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材料五: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
材料六: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七: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
(3)据材料三、四、五、六,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你认为材料七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八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九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4)材料八、九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
——摘自《清议报》(1901年)
材料二 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1)材料一中“学理”指什么?指出“同人”对卢梭等人思想的看法。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二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话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1898年,(一系列)挫折激发了雄心勃勃但过早夭折的百日维新。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梁为“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有为通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实现近代中国“巨变进行辩护”的原因。其做法与百日维新“过早夭折”有何内在联系?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
材料二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
(2)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材料二 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室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严复的主张,这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有哪些影响。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挖掘到了根本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康有为利用经学、创立孔教是维新变法策略上十分有效的一环,取道孔教是方便法门。“必须从传统的封建学说中去寻找武器”,“用传统来反传统”;“只有利用孔子的威信,只能打着孔子的旗号,才能发出改革时政的呼声”。
——《维新变法中康有为的创教努力及其影响》
材料二 维新运动不像洋务运动那样维护封建主义,而是要走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显然维新运动不是洋务运动的翻版,而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如果说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维新运动则是自觉地全面推进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新阶段。维新运动强虽然和洋务运动—祥,都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运动却是民族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起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作用,比之洋务运动,则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清末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及辛亥革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如何看待传统儒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相同点,并简评洋务运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 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三世说”明显受到西方什么思想的影响?康有为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太平世”的理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一层次”的主要表现。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西学中源说”认为:西方的某些事物源出中国,中国学习这些事物乃是恢复旧物,不是学习西方。19世纪60—90年代,此种说法最为盛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辟四门以开议院。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年)
材料二:彼欲广孔教之范围也,于是取近世之新学新理以缘附之,曰某某者孔子所已知也,某某者孔子所曾言也。……故吾最恶乎舞文贱儒,动以西学缘附中学者,以其名为开新,实则保守,煽思想界之奴性而滋益之也。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材料三:《孔子改制考》着重宣传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范本。这样康有为用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和压力。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分析材料一中康有为的看法是否得当。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是如何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
(3)综合本题所有线索,评价“西学中源说”。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9年3月,我国西藏地区上层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 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政府把这些公有财产、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
(1)依据材料一,分析西藏民主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西藏民主改革方式的特点,分析其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出处:21教育名师】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2)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日期的日本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材料二 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室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严复的主张,这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有哪些影响。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挖掘到了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