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明代时,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中外文明同时空》)。有数据显示:从1545年到1800年,大约有60000吨白银流向了中国。也就是说,欧洲人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了价值大约226吨白银的货物,这是1500年前欧洲每年购买所有亚洲货物的20倍之多。这一巨大变化主要说明了(  )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D.中国闭关政策松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商业战争”的失利 D.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西班牙人发明了胡椒
B.新航路开辟促进欧美之间商品的流通
C.16世纪西班牙成为“海上马车夫”
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16年,托马斯·莫尔爵士在《乌托邦》一书中发出了“羊吃人”的控诉。他控诉的是(   )

A.黑人奴隶贸易的罪恶
B.圈地运动使农民境况悲惨
C.大工厂制对工人残酷剥削
D.机器生产破坏了田园生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图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危机的影响 B.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C.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图,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①丝绸、宝石、香料等欧亚旧大陆间的有限的奢侈品交易已转变为大规模必需品贸易
②新大陆作为全球性经济体系的原料生产区的地位而存在
③工业革命兴起,三角贸易清晰可见,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④《巴黎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国失去了新大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贸易在1800-1840年间增加不到两倍,在1850-1870年间,却增加了260%。所有可以买卖的东西都投入了市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金融体系健全                      ②工业革命推动  
③自由政策影响                      ④世界市场拓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欧洲人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制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这导致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这种状况得以改善始于

A.八国联军侵华 B.工业革命
C.鸦片战争 D.新航路开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两个国家的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示意图。图中甲乙两个国家应该是(   )

A.葡萄牙、西班牙 B.葡萄牙、荷兰
C.英国、西班牙 D.荷兰、英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图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B.西方列强侵略手段日趋隐蔽
C.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D.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法国、葡萄牙、荷兰四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表中的“乙”是指

国家(代称)
1500—1599
1600—1700
1701—1800

705
371
196

65
1770
2950


811
1865


155
1300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
A.英国      B.法国      C.荷兰       D.葡萄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 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 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 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史学家奇波拉说:“荷兰人摆脱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盛行的传统而奉行一种势必在近代推广的原则。中世纪商人一般都企图从单位商品中谋取最大利润——因而他们偏爱高档品。荷兰人从根本上转向大众产品,他们在日趋增多的活动次数中,靠扩大销售数量的办法努力增值利润。”荷兰商人热衷于大众消费品贸易的历史前提是(   )

A.荷兰航海业的发达促进了贸易的繁盛
B.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群体的扩大
D.荷兰人更加具有面向市场的盈利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日本的对外扩张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