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福建卷)历史部分

下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

A. 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 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 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 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 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 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 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 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 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 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 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 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眴窄的一隅,生活着近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

A. 古希腊文明 B. 古罗马文明
C. 不列颠文明 D. 阿拉伯文明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映了( )

A. 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
B. 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C. 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
D. 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 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 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 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知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

进化论 万有引力定律 量子论 相对论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     )

A. 农民运动的引领者
B. 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
C.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表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0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A.

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

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

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

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加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油耗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围绕着"人类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上缔造自己的社会?"。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正在六边形的国土上展开。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打着维护历史传统的旗号,积极鼓吹神赋权利、等级制度和行业组合;另一方则宣扬人类的创造性,主张天赋权利以及理性和正义。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三分之二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1791年宪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它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又提出财产资格限制,"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900多万。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1)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焦点?
(2)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因素。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闻,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来源: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