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发表了一次演说,用“王道”和“霸道”来概括东西方的国际观念。孙中山指出,西方国家“只见物质文明,只有飞机炸弹,只有洋枪大炮,专是一种武力的文化”,“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就是‘行霸道’,所以欧洲的文化就是霸道的文化”。这种霸道文化是东方人“向来轻视”的,因为在东方,“还有一种文化,好过霸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用这种仁义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压迫人,是要人怀德,不是要人畏威。这种要人怀德的文化中国的古话就是‘行王道’。所以亚洲的文化,就是王道的文化。”
——吴义雄《传统文化与孙中山的国际观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方的“霸道”文化和东方的“王道”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于明代中叶完成地理大发现,开通了中欧直接贸易海路,中国制成品出口和贸易顺差迅猛增长,从英吉利海峡到东非沿岸,从美国切萨皮克海湾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出土文物和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纺织品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古代手工业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中国手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方才逐渐削弱以至消失。
——《中国制造业的“金牌”成色不足》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上的比重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
进口 |
出口 |
||||||||
|
机器及大工具 |
原料及建筑用品 |
消费品原料 |
直接消费资料 |
合计 |
农 产 品 |
矿 产 品 |
手工 制品 |
机器 制品 |
合计 |
1893 |
0.6 |
7.8 |
13.0 |
78.6 |
100 |
15.6 |
-- |
81.8 |
2.6 |
100 |
1910 |
1.5 |
16.1 |
17.0 |
65.4 |
100 |
39.1 |
0.7 |
41.4 |
18.8 |
100 |
1920 |
3.2 |
25.3 |
16.9 |
54.6 |
100 |
36.4 |
3.7 |
39.4 |
20.5 |
100 |
1930 |
3.7 |
23.2 |
17.3 |
55.8 |
100 |
45.1 |
4.6 |
30.6 |
19.7 |
100 |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88.8%,出口额达1615.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7倍,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2%,连续4年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增长13.1%。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图示中代表中国和英国的分别是那一条?代表中国和英国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93-1910年间中国进口的生产资料比重和出口的机器制品比重都有一定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领域的怎样情况?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发生了哪些变化?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表2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表1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二中的“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3)根据上述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边疆学派”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J.特纳认为:“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它本来就是传统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相连(如下图)。
19世纪清朝宗、藩(斜线部分)关系疆界图
19世纪大英帝国(黑色部分)疆界图
请回答: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要求: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楚)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地区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密切,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洲农作物品种的传入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 |
B.美洲的金银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
C.美洲原有的人种结构随着欧洲殖民活动而改变 |
D.美洲地区成为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马克思说,帝国主义时代“集中补充了积累的作用,使工业资本家能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这实际上
A.道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
B.肯定了生产与资本的互动作用 |
C.揭示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 |
D.夸大了资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交流: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 |
|
1492年 |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 |
16世纪初 |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
1510年 |
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
1555年 |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
16世纪70年代 |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
16世纪80年代 |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
约1700年 |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80% |
18世纪初 |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 |
——摘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着给“哥伦布交流”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评价“哥伦布交流”。
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可能正确的是( )
A.m为700,n为300 | B.m为600,n为400 |
C.m为500,n为500 | D.m为800,n为20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有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2)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简述城市化发展缓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3)概括材料三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材料四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
1860年 |
1880年 |
1900年 |
联合王国(英国) |
19.9 |
22.9 |
18.5 |
法国 |
7.9 |
7.8 |
6.8 |
德意志(日耳曼各邦) |
4.9 |
8.5 |
13.2 |
美国 |
7.2 |
14.7 |
23.6 |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主要是什么?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外”是指( )
A.拓展殖民地市场 | B.传播基督教 |
C.煤铁资源的发现和采煤技术的提高 | D.黑奴贸易 |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 |
B.传播基督教 |
C.煤铁资源的发现和采煤技术的提高 |
D.黑奴贸易 |
英国某经济学家认为1550—1560年是近代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良机。当时英国人把握良机的方式有( )
①价格革命 ②圈地运动 ③殖民掠夺 ④商业战争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近代以来,生产力进步,东西经贸交流频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敞,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不同时期欧洲在东西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方面的原因。
材料二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材料三 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采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3)根据材料概括此家丝厂初期经营困难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后期经营改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