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3)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材料一中的“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5)你从四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自古以来,大国的崛起离不开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创新了社会制度,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所谓大国不是以疆域大小区分,主要指标是制度和综合国力。只要制度领先,经济、军事、学术、文化等领域也能着着领先,形成雄厚的综合国力。即使国土不大,也能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国。严格说来,称得上强盛的世界大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强大自我更新功能的社会制度;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对世界事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人的自由度大小是国家盛衰的关键。
——袁伟时《大国盛衰的历史经验》
(1)请以“人的自由度大小”为标准判断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是否为世界大国,并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2)根据材料所述标准,你认为18—19世纪,哪个国家堪称“国土不大,也能成为世界公认大国”的典型?
(3)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关键在于给予了人的自由,激发了人的创造力。请结合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开埠40年后的1882年,近代中国的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一一上海轮船招商局,终于打破了外商对航运业的垄断。成立刚10年的轮船招商局已在海外设立了多家分支机构,年利润在160万两白银以上。但是,一个体制性难题渐露端倪。轮船招商局在创办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官督商办”的理念。“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线。其最大的问题是“所有制”问题,即“产权不明”,究竟是官府所有,还是民间所有?如果管理者按商场规则经营,则企业发展顺利;如果以官场逻辑行事,企业很快衰败。1910年冬天,旅居日本的梁启超冷眼静观时局,写下了(《敬告中国之谈实业者》一文,梁氏尖锐指出,中国是立法自立法,是违反自违反,上下恬然,不以为怪。
——摘编自雷颐《清末“国有”与“民营”的激斗》、央视《公司的力量》
材料二 1871年至1873年,岩仓具视使节团历时22个月,访问了欧美12个国家。随行的伊藤博文描述自己是“始惊、次醉、终狂”。明治政府设立工部省,相继建立诸多国营企业。福泽谕吉疾呼:“政府若为了富国,就认为可以做任何事情,与人民从事相同的寻常事业,甚至与人民竞争工商之成败,其弊极矣。”1884年,明治政府将当时日本最大的造船企业、几乎与招商局同期创办的长崎造船所,仅以1日元的象征价格“出售”给私营企业家岩崎弥太郎,这家企业后来发展为著名的三菱株式会社。1890年,国会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日本臣民,其所有权不受侵害。”1916年,《论语与算盘》一书出版,成为日本企业界的“圣经”。作者涩泽荣一从东方的儒学传统中为经商找到了高尚的动机,经商不仅同理想人格没有矛盾,而且还是实现理想人格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央视《公司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日工业化背景的相似之处及具体途径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解放、制度重构的角度概括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工业化一败一成的原因
【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于187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在此基础上,寺子屋教育(旧式教育)被勒令停办,各地兴办新式小学。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读物、算术、书法、写字、熟读、作文、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有些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语课。据统计,在每周的学时总数中,属语言类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他的修身等科目占7%。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朕念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乃我日本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矣。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贬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
——1890年明治政府《教育敕语》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日本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
请回答:
(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8分)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化措施使日本传统文化濒于崩溃。针对在改革中要不要移风易俗的争论,谈谈你的观点。(2分)
【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请同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
(3)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6分)
(3)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其书若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
(4)自20世纪以来,中国在“慕效西法”上经历了什么变化?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
(1)中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何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科,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主,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耒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夫病症既变,宜用新方;岁步既更,宜革旧历。” |
(1)据材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2)上述表格中的史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材料一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政治制度方面: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经济技术方面: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也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
——《明治维新》
材料二 中日某次战争的地图。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明治维新对日本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的地图反映的是中日哪场战争?分析说明明治维新与材料二中日战争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日战争对中日的影响。
材料一 一、兹以御誓文(即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为目标,制定国是,建立制度法规……
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非指官职),以除政令分歧之弊……
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
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颁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材料二 第一条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第五条 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第八条 天皇……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得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此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帝国议会提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须公布将来失其效力……
第十九条 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
——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在国家权力的掌握上比幕府统治时期有何变化?(3分)
(2)将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日本在政体上有什么变化?表现在哪里?(7分)
(3)在任用官员上,材料二的规定较之材料一有何不同?分别指出它们依据的原则。(8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 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 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 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 天皇裁可法律
7 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 天皇统率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 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 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 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 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 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政府在抓教育改革方面,肯花大力气、下大本钱,……尽管财源拮据,教育事业的经费却是最多。文部省经费在政府各省(部)中为最高。……日本迅速地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大批有文化的能够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潜在劳动力;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据万峰《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教育》
材料二 这次改革不仅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而且冲击了封建文化,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戊戌变法是失败了,但顽固派无法扼制由维新变法开始的思想解放潮流。
——周可桢《维新派教育改革的特征及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教育改革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措施的结局。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制约近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成效的基本因素。
近代历史中,民主成为政治文明的主要特征。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868年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提出“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1871年明治政府建立了由官方指派议员组成的立法议事机构,到70年代中后期,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日本出现了要求开国会、制宪法的自由民权运动,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参加,各地建立了200多个民权团体,由集体或个人起草的日本宪法草案多达数十种。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1881年政府颁布了在1890年开设民选议院以及制定宪法的诏书,并派伊藤博文前往欧洲考察。1889年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请回答:
(1)近代民主政治中,代议制是民主的基本框架,法治、分权和竞争机制是民主的重要保障,请论述17——19世纪中期英国是如何建立并完善民主制度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民主化进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