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认识到)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大国崛起》解说
材料三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四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你怎样看待材料中“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 战争使俄国“学到今后对它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2)从材料二看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动力是什么?请结合维新的相关措施简要说明。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4)转折点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代名词,请在表3中标有英文字母A、B、C的空白处填空。(每空不得超过15个字,6分)
表1:19世纪俄日中的历史转折
改革人物 |
改革任务 |
历史地位 |
证据理由 |
亚历山大二世 |
A |
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
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明治天皇 |
摆脱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 |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
B |
光绪帝 |
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
C |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财政大臣塞奇·维特伯爵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以便使我们能在以后数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处于我们的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在我们的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突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日本近代改革受共同国际环境的影响是什么?分别列举导致俄国和日本进行近代变革的具体外部原因。(4分)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2)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5分)
材料三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 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3)根据材料三,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6分)
材料四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4)据材料四,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早期)商业还继续处于依附的地位,从经济上来看,它是依赖于政府的。政府鼓励商业着眼于使日本拥有有效的近代基础,以抵制外国的压迫,同时也给骚乱的农民提供一种职业。 ——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材料二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早期日本发展工商业的目的和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看法。
(3)你认为材料三中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 政,而人士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一一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三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
化因素”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对现代化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150 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百年维新》
材料二 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这样,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又先后进行了地方机构、市政府、司法、军事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7年之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大国崛起》解说词等
材料三 下表为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有关农村社会改革的材料
国家 |
改革措施 |
俄国 |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
日本 |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农、工、商和僧侣、神官改称“平民”,实行 “四民平等”。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50年前的中国和日本有何共同的“生存危机”?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和农奴制改革对变革政治体制有何差异?试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思想、经济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国农村社会改革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07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7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6分)
(3)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明治维新是世界近代史一次重要改革,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
——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
材料三 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中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把家庭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引入集体经济,形成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又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举,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材料二: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马克思《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
【材料二】“黑船开国”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大门,奠定了日本走向强国的基础。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在日本面临从未有过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且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日本以一连串的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等,推倒了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了明治维新,日本以此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
【材料三】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摘编自百度百科·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直接原因的异同。(2)有史学家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避免革命的改革。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为避免革命而通过的改革方案是什么?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成分”体现在明治维新哪些变法措施上?
(3)战争往往引发社会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改革的成效。试举出中国古代、近代改革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罗斯的经济无法支持沙皇的扩张主义,而克里米亚战争清晰地反映了以不自由劳动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的脆弱。军事上的挫败迫使沙皇政府重新评估俄罗斯的社会秩序,并实施了大范围的改组计划。……在19世纪后30年的时间里,反政府的抗议和革命活动有所增加。
——《新全球史》
材料二 1868年,一位新天皇即位,他名叫睦仁,根据日本人的习惯,他的统治时期称为“明治”,明治时代(1868-1912年)是日本现代化的伟大时代。……工业和金融的现代化与政治革命同时进行……从根本上讲,他们接受属于西方文明的舶来品,是为了保护他们内在的实质和他们的日本文化。
——《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俄罗斯沙皇实施的“改组计划”的关键是什么?当时的俄罗斯政府还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努力?这些努力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治时代在“政治革命”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日本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有何特点?
(3)材料一、二的作者在论述19世纪的俄罗斯和日本改革时都采用了哪一历史观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 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材料二 集体合同法是勃鲁姆政府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规定,由企业主组织和工会组织双方各派对等的代表组成调解委员会,协议集体合同,解决劳资纠纷。当地方一级无法解决时就交全国调解委员会,直至总理最后裁决。但是,仲裁往往有利于资本家。比如,1936年11月,;台金工人要求增加工资15%,经长期集体谈判,仲裁结果,到1937年二月只提高了8.5%。
我们不仅要看到100多个法案的颁布,还应该看到它是否付诸实施。.正如勃鲁姆自己所承认的:“在我的思想中,四十小时法同其他措施一样,为的是消除失业”,对它的社会意义并无足够的注意。而在实际推行中更是困难重重。直到1937年1月1日,还有3986个企业没有实行四十小时法,只是到1937年第二季度,才在除农业以外的各企业普遍实施。那末,“消除失业”又是怎样呢?一方面,随着生产的逐渐复苏和大工程的开始兴建,失业人数有下降趋势。但也应该承认,毕竟还有三、四十万工人失业。
——《1936年勃鲁姆政府的社会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勃鲁姆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勃鲁姆改革作用的局限性。结合相关背景分析勃鲁姆改革在当时的主要积极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867年奕訢回顾说:“洋人敢入中国肆行无忌者,缘其处心积虑在数十年以前,凡中国语言文字,形势虚实,一言一动,无不周知,而彼族之举动,我则一无所知。”……1863年广州同文馆开始筹建时,清廷上谕再次强调:“惟该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借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察毋令滋弊。”奕訢曾说:“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原欲窥其长短以收知彼知此之效也。并以中国自造轮船、枪炮等件,无从入手,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此事遭到监察御史张盛藻的首先发难:“若令正途科甲人员习为机巧之事,又籍升途、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
——杜文钿《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提炼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主要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共同之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中日改革的主要相同点。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中日改革有何重要不同之处,并据此谈谈对我国现阶段深化改革的启示。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以来,埃及、日本、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埃及、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