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表中人口变化的趋势表明日本
年份 |
1800年 |
1880年 |
1900年 |
1950年 |
人口 |
800 |
1050 |
1600 |
5425 |
( )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B.工业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每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明治维新中“和魂才洋才”的观念反映了( )
A.日本文明的国际化 | B.西方文明的日本化 |
C.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 D.日本文明的西洋化 |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呼、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统治的阶级基础 |
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A.革除封建礼仪 |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
C.带动文明开化 |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
C.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
D.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
观察下图,这是日本的一幅宣扬军国主义的作品,图中的内容是日军在平壤大败清军。这幅画最早问世有可能是在( )
A.1869年 | B.1894年 | C.1905年 | D.1910年 |
著名学者萧功秦认为:“明治维新的日本与1918年以前的德国,则属于一种特殊的‘非典型的立宪政体’。”下列关于日本的评价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不具有立宪政体的基本形式 |
B.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残余 |
C.与德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一致 |
D.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改革目标 |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做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了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客观原因是( )
A.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
B.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
C.新政权进行了有效改革 |
D.国际环境对日本有利 |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日本积极主动学习西方 |
B.日本学习西方领域广 |
C.选择西方各国最先进的领域学习,学习外来文明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
D.过多学习外国,使日本失去自己的特色 |
齐世荣在《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中认为:“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日本明治维新在“体制”上的“不彻底性”主要体现在( )
A.保留了武士特权 | B.继承了原有的幕藩体制 |
C.保留了天皇制度 | D.众议院由皇族和华族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