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请回答:
(1)材料中“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
(3)19世纪下半期,俄国、日本、中国三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各国的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三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三国的改革对三个国家的君主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4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
——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 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4 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6 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材料二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材料三 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9分)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6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眸
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的农 奴制残余,农村中村社对农民 的控制依然严密。1905年革命 后,俄国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要求日益强烈,农民暴 动不断。为此,俄国首相斯托 雷平(1906 -1911年在任)制 定了新的土地政策。
1906年11月22日,俄国 颁布法令,准许农民退出村社。
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村社拨给退社农民的土地必须在一个地段 内,使之可以成为独立田庄或独家农场。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其购买土地和 建立农场之用。但条件是不准许没收贵族庄园……。
1906-1915年,有200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 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前夕俄国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中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内容,此次改革是什么性质?主要保护了哪些阶层的 既得利益?简要阐述斯托雷平改革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1861年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它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面对日本提出的苛刻要求,清廷难以接受。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竭力申说”,试图降低日方的过分要求,日方对此不予理睬。4月10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李鸿章本想在最后关头使谈判有所转机,没想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一开始便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恫吓他:“但有允、不允而已。”最后,更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一度拒绝签约的光绪帝最终无可奈何地在条约文本上盖了玺印,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维基百科
材料三 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采而用之。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维新变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俄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
(4)依据材料四推断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材料四反映出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他们"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没有主人的同意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变更给新主人,他们也随之被转让。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作为其一生劳作的回报,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他们用粮食、水果、蜂蜜、鸡蛋、家禽等实物按比例支付一年的收成。在和平无事的安宁岁月里,他们常常经营市集。
问题:
(1)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哪一种人?说明判断的理由。
(2)结合材料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形态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人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材料四 :
⑴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
⑶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材料四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这一事件涉及到哪些领域?(2分)
(5)结合上述材料,概要指出亚历山大二世的上述改革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
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一一《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一一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一一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明治天皇和光绪帝的改革谕令表达了相同的自身的利益诉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它们的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19世纪中期俄日两国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代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两遵循进前,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材料二 1862年,高杉晋作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绝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在于……既不造能闻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实现现代化道路的“西方模式”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中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
(2)材料二中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后来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全集》
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三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颜炳罡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 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2)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什么局限?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录《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农民与土地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
(3)材料二中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并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861年俄国改革未能平稳社会秩序的关键所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3月1日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发展意味着1914年的俄国比起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时的俄国更与欧洲相似得多。然而,这些不断增长的相似之处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国社会中的某些分裂和冲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适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1中俄同与欧洲“相似”的表现,并阐释这种“相似”说明了什么。(8分)
(2)农奴制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2分)这种“特殊性”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材料二 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材料三 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
企业数 |
工人数(人) |
产值(千卢布) |
1860年 |
99 |
11600 |
7954 |
1879年 |
187 |
42000 |
51937 |
(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五 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 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三,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何进步性?
(4) 材料五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