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读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A.商鞅在①处推行了“军功爵制”,并开辟了“五尺道”
B.北魏孝文帝从③处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了“均田制”
C.王安石在②处行将兵法,初步改变北宋“积弱”局面
D.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在④处将维新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在《感事》一诗中写道:“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百姓)。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为解决以上问题,他变法时采取的措施有(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诟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
(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资治通鉴长篇》
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整顿吏治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轻农民负担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摘自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摘自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它们所体现的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方面概括这两大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史实说明独立之初的美国是否真正保证“人人生而平等”。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两个发现”是什么?分析这“两个发现”的影响。
(2)材料二杂志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

A.背诵诗赋词章 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D.依靠“恩荫”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来源: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1-07-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
(3)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