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
“文化教育上的新设施…是传统的封建文化体制边上长出来的新东西。虽然它们没有直接取消后者,但由于它们的存在,保守的封建圈子毕竟出现了缺口。”下列改革不能体现此特征的是( )
A.王安石变法 | B.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
C.戊戌变法 | D.日本明治维新 |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改革”时制作了下表,观察下表,选择表述正确的一项( )
名称 |
身份 |
结果 |
备注 |
商鞅变法 |
左庶长 |
成功 |
遭车裂 |
孝文帝改革 |
皇帝 |
成功 |
|
王安石变法 |
参知政事 |
失败 |
遭罢官 |
A.商鞅和孝文帝结局不同,孝文帝流芳百世;商鞅遗臭万年
B.商鞅遭车裂说明改革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C.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王安石官职太小,不足以左右局面
D.商鞅遭车裂、王安石遭罢官说明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对王安石的这首诗,理解准确的是( )
A.过分夸张,与实际效果完全不同 |
B.真实描写,歌颂改革成果 |
C.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理想 |
D.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成效 |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了革除北宋时弊,主张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
A.整顿吏治 | B.轻徭薄赋 |
C.精简军队 | D.限制“恩荫” |
材料一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至是条例司言:“……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倒,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海防吃紧,需饷浩繁……伏查近年以来,帑藏偶有不敷.往往息借洋款,多论镑价(借款以英镑作单位,折算成银两数,在还款时仍以英磅数为准),所耗实多。因思中华之大,富商巨贾,岂无急公慕义之人,若以息借洋款之法,施诸中国商人,但使诚信克孚,自亦乐于从事。……饬谕各省督抚,遍谕官绅商民人等,如有凑集资本,情愿借给官用者,准赴藩司关道衙门呈明,照臣衙门办法,议定行息,填给印票。其票以一百两为一张,钤用藩司关道印信,填明归还本利限期,准予地丁关税项下照数按期归还,不得丝毫挂欠。
——《户部酌拟息借商款章程折》(光绪二十年甲午八月初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措施不同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本质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其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继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勤于正事,励精图治。他经常找大臣商讨富国强兵之道。……宋神宗求治心切,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指出只要“择术”正确,不要说大唐盛世,连尧舜之治也可达到,这种引导和激励使宋神宗信心大增。
……王安石又上书回答宋神宗提出的为何“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的问题。他说:前面几位皇帝,“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这正切合宋神宗“当今理财,最为急务”的思想……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
——钟葵《王安石变法问题出在哪里》等
材料二 “青苗法”的推行,使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得到救助,使其免受地主阶层高利贷的搜刮和盘剥;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到重要作用,使国家军事力量得到加强,一定程度改变了政府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了阶级矛盾,使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秩序稳定。……但“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改变对自耕农的剥削。“青苗法”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但在执行中都变了味走了样——变成了政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向贫困农民发放贷款和种粮为定额摊派;变成了不但向穷人发,富人不缺钱不缺粮也发。更可悲的是,农民不管是否领到了“青苗钱”,都要按分配的定额缴纳“青苗息”,这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同时,“青苗法”在执行中损害了地主阶层中某些集团的利益,导致其执行效果不断减小,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摘引自黄海宾、田龑《浅析北宋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社会政治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能够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青苗法”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为何失败?
材料一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材料二 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大宋王朝困难重重。1043年(庆历三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被仁宗采纳,颁诏推行。后因受反对改革的官僚的诬陷,范仲淹等遭到贬逐,新政持续一年即终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夭折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材料二 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方面措施?其中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 |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
C.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 |
D.保守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一一《商君书》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良畴委(弃)而不开,柔(嫩)桑枯而不采.”
一一《魏书·李安世传》
材料二 “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一一《魏书·韩麒麟传》
材料三 (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1)据三则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改革中为解决民生问题而采取的与土地相关的措施。
王安石变泫中“市易法”规定:出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
②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