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 B.起义频繁 | C.兵力不足 | D.吏治腐败 |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几十年间君主七朝八姓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体制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出任地方长官 |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
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
D.皇帝直接掌握科举考试的录取权 |
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农民坏于差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续资治通鉴》)。王安石为改变这些现状采取的措施有
①改革科举考试 ②实行将兵法 ③实行农田水利法 ④实行募役法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有人认为:“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还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该观点
A.论据充分,结论正确 | B.论据充分,结论不正确 |
C.论据不充分,结论正确 | D.论据不充分,结论不正确 |
下列改革中措施与结果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北魏实行三长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
B.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
C.明治政府殖产兴业——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
D.戊戌变法广开言路——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选项 |
变法措施 |
评价 |
A |
梭伦改革:解负令 |
废除所有债务,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 |
B |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
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 |
C |
孝文帝改革:租调制 |
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 |
D |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
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 |
【改编】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 B.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 |
C.改变了社会性质 | D.以失败而告终 |
21世纪中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 )
A.农田水利法 | B.募役法 | C.市易法 | D.青苗法 |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 B.均输法 | C.免役法 | D.市易法 |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较准确、全面的是( )
A.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
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
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度的思想 |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发展 |
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A.①②③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