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下列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指导思想的是

A.青苗法 B.保甲法 C.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D.改组太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1世纪70年代前期,北宋某读书人不会碰到下列要求中的哪一种

A.《三经新义》是必读教材 B.备考时要记诵词句
C.科举考试的依据是改革派撰著的《三经新义》 D.进士科专考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人,增强军队势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商鞅变法相比,相似之处是

A.改革科举选拔制度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改制地方行政区划 D.改变土地所有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的理财方针“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为此采取的措施有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向官僚地主增收免役钱
③改革科举,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科④实行保甲法,减少军费开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举灭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 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 B.打击富豪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抑制兼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加赋而国有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②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
③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④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付本息。”这项规定是

A.均输法 B.募役法 C.青苗法 D.方田均税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的是(    )
①农田水利法
②市易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均输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