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
A.背诵诗赋词章 | B.学习“四书五经” |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 D.依靠“恩荫” |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方田均税法 | B.农田水利法 | C.免役法 | D.市易法 |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 )
A.背诵诗赋词章 |
B.学习“四书五经” |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
D.依靠“恩荫” |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这表明他认为( )
A.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
B.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 |
C.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
D.改革教育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 |
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
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
有学者认为,庆历新政中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相推崇。“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最有可能是指( )
A.朝廷对文官的防范 |
B.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
C.朝廷对割据势力的防范 |
D.朝廷对宰相等重臣的防范 |
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数量 |
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
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 )
A.统治衰退 | B.起义频繁 | C.兵力不足 | D.吏治腐败 |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