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
B.“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 《论衡》) |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宋·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商鞅令“为田开阡陌封疆” |
废除了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
B |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 |
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
C |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
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
D |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导致相权反弹,皇权削弱 |
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 B.农田水利法 |
C.方田均税法 | D.均输法 |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度的思想 |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发展 |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较准确、全面的是( )
A.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
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
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的商鞅变法相比,相似之处是
A.改革科举选拔制度 |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
C.改制地方行政区划 | D.改变土地所有制度 |
我国古代的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 |
B.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有人认为:“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该观点
A.论据充分,结论正确 | B.论据充分,结论不正确 |
C.论据不充分,结论正确 | D.论据不充分,结论不正确 |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 B.对外战争频繁,政府负担沉重 |
C.出现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 | D.赋税徭役繁重,百姓困苦不堪 |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
某班同学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拟定的部分研究型题目。其中不正确的是
A.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
B.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
C.孝文帝——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基础 |
D.王安石变法——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
“惠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如警守,吏禄绝贪餮。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涉及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理财和军事措施
②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
③看到了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④王安石变法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
收入(单位:贯) |
支出(单位:贯) |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
15085万余 |
12677万余 |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
12625万余 |
“所处无余” |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
11613万余 |
13186万余 |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