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评论王安石变法:“熙宁(宋神宗年号)以前,……诸役人常苦逆送,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
A.市易法 | B.募役法 |
C.保甲法 | D.均输法 |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材料二 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
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变法中的三点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
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 D.加速了民族问的融合 |
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
C.加重了财政负担 |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
C.否定了科举制度 |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
“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富强,百姓乐用,诸
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
事,……当王安石对神宗造顼说“不加税而国用”,他无意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
(2)据材料二,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
(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都是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内容的,这些改革措施都大大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请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各次重大改革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和各自历史作用,并简要综合分析这些改革把土地改革作为核心内容的共同原因。(从国情、目的分析)3分)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
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
A.背诵诗赋词章 | B.学习“四书五经” |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 D.依靠“恩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