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选取了古今中外九大著名改革事件,其产生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主要有如下五种表现:第一,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二,改革是思想解放的主要形式;第三,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第四,改革是社会转变的有力杠杆;第五,改革是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请根据以上五个方面,各举一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事例不得重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北魏文官俑               图2:汉人胡食图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
(2)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
(3)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迁都洛阳后,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                             
材料二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为“移风易俗”采取的主要措施。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9分)
(2)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持什么观点?据此,简要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材料二 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上层统治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使大量的蒙古旧制得到保留,同时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元朝过早地出现了中衰的征兆。
——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笔记》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1)结合材料一及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了哪些“体制”的创新?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
(3)这两场改革结局不一,你认为影响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苏绰)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以理人之要,在于清心而已。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其二,敦教化(教之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顺,使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其三,尽地利(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戎敕部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其四,擢贤良(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理人。是故将求材艺,必先择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则去之);其五,恤狱讼(性则为善,情则为恶。善恶既分,赏罚随焉。赏罚得中,则恶止而善劝;赏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其六,均赋役(租税之时,虽有大式,至于斟酌贫富,差次先后,皆事起于正长,而系之于守令。若斟酌得所,则政和而人悦;若检理无方,则吏奸而人怨)。
——摘编自《北史·苏绰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西魏苏绰改革的相同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魏苏绰改革的作用。(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是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改革给社会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属于第三等级的克里埃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剥夺贵族特权上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3)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自孝文帝起,北魏皇帝的谥号为什么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材料三    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虽然说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4)根据材料三,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突出特征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2)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
……
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采。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土地制度和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材料二实行的制度有何作用?
(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整体上顺应了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有学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消极后果逐渐凸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守的贵族及官员不主张迁都,更不主张“汉化”。 “孝文知北人之不乐徙边,乃借南伐之名以胁众。” ……王夫之曾批评“自迁雒以来……糜天下于无实之文,自诧升平之象,强宗大族,以侈相尚,而上莫之惩,于是而精悍之气销矣,朴固之风斩矣。内无可用之禁兵,外无可依之州镇,部落心离,浮华气长”……
材料二   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阎步克老师提供了陈寅恪先生对六镇起义性质的独到见解:“北魏晚年六镇之乱,乃塞上鲜卑族对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历代汉化政策之一大反动,……高欢、宇文泰俱承此反对汉化保存鲜卑文化之大潮流而兴起之枭杰也。”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改革措施,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存在的问题。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