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 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
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 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 B.移风易俗 | C.实行均田制 | D.迁都洛阳 |
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B.游牧民族农业化 |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 )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 | 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 | 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C.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 | D.都引起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
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此话属于对孝文帝改革的
A.客观表述 | B.客观记载 |
C.客观评论 | D.主观评论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A.均田制和三长制 | 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 |
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 | 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 |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措施中,不包括
A.“雅重门族” | B.“剃发蓄辫” |
C.“班赐冠服” | D.“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
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政权,系由 拓跋部建立
A.匈奴族 | B.鲜卑族 |
C.女真族 | D.蒙古族 |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买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