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秦策一》中:“(公元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鞅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说惠王”之“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 |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其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
B.保持和稳定自耕农经济 |
C.鼓励劳动者积极生产 |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宫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做官 |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 D.按军功授田赐爵 |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 B.奖励耕织 | C.焚烧诗书 |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 B.奖励耕织 |
C.焚烧诗书 |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明治维新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某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
九岁的男孩金阳在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 | B.文化改革 | C.政治改革 | D.社会习俗改革 |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②打破原有的等级制度③重视发展教育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些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 《论衡》) |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宋·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商鞅变法相比,相似之处是
A.改革科举选拔制度 |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
C.改制地方行政区划 | D.改变土地所有制度 |
《战国策·秦策三》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反映出:①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②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④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