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B.诸侯国争霸需要发展生产 |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有所提高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①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 ②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②③ |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的实施 | B.农耕经济的繁荣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争霸战略的实现 |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由此可见,司马迁评价商鞅的标准是( )
A.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 | B.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
C.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 D.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 |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内容有关(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
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
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
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下图为出图文物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年(前221 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这说明
A.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 |
B.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 |
C.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 |
D.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 |
世人对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 B.奖励耕织 |
C.焚烧诗书 |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
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该史家关切的是( )
A.“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 |
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
C.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
D.史家当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其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原因是( )
A.壮大秦国兵力 | B.增强经济实力 |
C.减少改革阻力 | D.削弱三晋民力 |
下图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措施实行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商业交换,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
B.方便百姓生活,有助手工生产发展 |
C.方便物品衡量,有利国家实物分配 |
D.方便政府税收,强调农业生产地位 |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