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
A.奖励耕织 | B.重农抑商 |
C.维护井田制 | D.保护私有财产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三,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如果认为其观点不正确,请说说理由?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
A.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B.废除秦国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
C.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
D.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
《战国策· 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 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繁荣 |
C.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 | D.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
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改革都取得成功 |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 |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 |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
商鞅变法时期,秦国有两个人,甲出身平民,在战场上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乙出身贵族,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未有寸功。按照商鞅变法的有关法令,对甲乙二人的政策应该是( )
A.甲乙二人都得到赏赐的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 |
B.甲乙二人都不能得到任何赏赐 |
C.甲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乙却得不到 |
D.乙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甲却得不到 |
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
A.秦孝公大力支持 |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并概括其措施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
(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