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 )
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C.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
中国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说:“地球第一次爆炸是我的祖师爷定的,第二次是我的师傅定的,第三次是由我定的。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接见我,让我推迟地球爆炸的时间,我使了点劲,让地球晚爆炸了30年。”下列思想家的思想中最适合用于批判李洪志谬论的是()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老子 |
士人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有关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治国济世主张搭建了舞台 |
B.“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明魏晋时期士人深受选官制度的影响 |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封闭和保守的意识 |
D.“学而优则仕”体现了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政治选择 |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
C.兼相爱、交相利 |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说明荀子:
A.重视礼义教化 | B.强调严刑峻法 |
C.主张仁义、法治并用 | D.提倡上善若水 |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的精华。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提出的主张是
A.“弱者道之用” |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
C.学术思想不同 |
D.谈论的问题不同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 B.墨儒法道 |
C.法儒道墨 | D.道法墨儒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
周公要求统治者要“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
“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 B.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
C.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 D.用礼仪道德遏制人欲 |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
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 |
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 |
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 |
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 |
某著作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该作者持此观点的目的 是
A.结合国情减轻变法阻力 |
B.尊孔复古为称帝服务 |
C.借鉴西方解决信仰危机 |
D.定国教以树孔子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