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天下田畴半为形势(指官僚地主)所占”,对此宋代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均田制 | B.农田水利法 |
C.青苗法 | D.方田均税法 |
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A.中庸和不偏不倚 |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 | 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 |
《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A.连坐法 | B.奖励军功 |
C.奖励耕织 | D.重农抑商 |
王安石变法中的下列措施属于解决积弱局面的有
①农田水利法 ②保甲法 ③将兵法 ④免役法 ⑤保马法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③④ | D.②④⑤ |
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 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 | B.澄清吏治 |
C.培养人才 | D.充实边防 |
马丁·路德决心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 |
B.建立民族教会 |
C.推动德语的统一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
D.清除神学束缚 |
“慎思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
A.恪守纲常 | B.格物致知 |
C.发明本心 | D.经世致用 |
《墨子·尚同中》:“既尚同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存臻而至者,此天之罚也。”该材料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 )
A.墨家的兼爱 | B.法家的严刑峻法 |
C.道家的无为而治 | D.儒家的天人感应 |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
下面这幅漫画体现了孔子( )
A.要把自己的思想兜售给统治者 |
B.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
C.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
D.主张对鬼神要敬而远之 |
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指出:“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而得生’。我们的得救,无需借助机构来实现。”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因为他的信义而重新被他人认可 |
B.有信义的人一定会因为其信义获得新生] |
C.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的事先安排 |
D.世间俗人直接对话上帝,灵魂就可得到拯救 |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
A.尊儒抑法 | B.抑儒尚法 |
C.抑儒抑法 | D.尊儒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