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基本以竹、木、铁为材料,以牛筋、羊肠、麻绳捆扎而成;生产动力基本以人力、畜力为主。在农业较为发达的朝代,手工业也较为先进。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
A.古代手工业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 |
B.资本主义萌芽突破手工业技术形态 |
C.古代手工业以农业为基础和前提 |
D.手工业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小农经济 |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
A.全部销往海外 | 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
C.质量普遍不高 | 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
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 | B.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地区辐射全国 |
C.唐宋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 D.元明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 |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商品经济发展 |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B.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
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 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
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 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 |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上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 D.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
B.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
D.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 B.元末明初 |
C.明末清初 | D.鸦片战争时期 |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
A.唐朝 | B.北宋 | C.南宋 | D.清朝 |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
A.制瓷 | B.冶金 | C.纺纱 | D.织锦 |
下列瓷器是古代中国陶瓷业发展历程的缩影,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③④ |
C.①④②③ | D.①③④② |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
D.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成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
C.民营丝织业的形成 | D.官营丝织业的形成 |
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产生于新石器时期。纺织业所用的主要原料先后是
①丝 ②麻 ③棉
A.①②③ | B.②①③ | C.②③① | D.③①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