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振兴民族工业,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
B.接管私人资本主义的企业 |
C.合理调整工商业 |
D.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
在20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中,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基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创造是:
A.原子能技术 | B.航天技术 | C.人工合成材料 | D.电子计算机技术 |
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
A.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 |
B.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C.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
D.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71年该体系瓦解。该体系从建立到瓦解所体现的本质特征是
A.雅尔塔体系从建立到崩溃 |
B.世界金融秩序从稳定走向混乱 |
C.美国经济实力由盛至衰 |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繁荣走向“滞胀” |
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 |
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 |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
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
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
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组成部分 |
D.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
亚当·斯密主张用“看不见的手”去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分配,反对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这实际上反映了①重商主义精神②反对重商主义的政策③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学科被划分得越来越少 | B.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
C.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 | D.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 |
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中写道:“美国以及盟国正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这种“关系紧张”是指(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 B.美日欧三极矛盾突出 |
C.由意识形态对立转移到经济实力抗衡 | D.第三世界团结一致反对霸权 |
欧共体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 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 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
下列各项中,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 ( )
A.欧洲联盟 | B.北美自由贸易区 |
C.石油输出国组织 |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
A.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 | B.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有推动力 |
C.奠定了战后政治、经济格局 | D.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