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
“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材料二 下表为1902~19 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阳铁厂的建成,耸动中外视听。然而,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铁厂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汉阳铁厂又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形成系列,一度颇有生机,……然而,公司除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始见盈余外,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无法摆脱半殖民地中国的全社会性悲剧。抗日战争初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西迁重庆,所余被日军侵占,昔时傲视东亚的雄厂仅留下残垣断壁。──《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材料二: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对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基本建设方针政策不能有任何的忽视。要求各项建设事业不分轻重缓急地齐头并进的倾向,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三: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提高到850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铁“跃进”计划并报告了中央,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以达到8000万吨,甚至9000万吨。最后毛泽东下了决心,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
材料四 武汉是中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信枢纽。1998年武汉全市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20倍,平均每年增长26.8%,到2005年底,武钢累计产钢1.63亿吨,累计实现利税744亿元,其中上缴国家525.18亿元,是国家对武钢投资64.2亿元的8.18倍。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谈谈汉阳铁厂近代衰落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采取怎样工业化途径?并分析采取这种工业化途径的原因?
(3)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经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同文馆的办学举措引发清廷内部的争论。1867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倭仁上奏道: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叉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知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1)倭仁反对同文馆哪些办学举措?理由是什么?
(2)以今天的眼光,你对这场争论如何取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 分)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论及中国如何摆脱挨打局面时指出:“臣闻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主张。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民族复兴起到什么作用?(9 分)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思潮兴起。1938 年春夏之交,从苏联回国的蒋廷黻(1895—1965)以民族复兴为主题撰成《中国近代史》一书,他说:“只要我们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教育家蒋梦麟(1886—1964)在昆明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里,写成《西潮》一书,阐述其民族复兴思想。他认为:“以中国文化同化能力之强,他必定能慢慢地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以中国天然资源之丰富,人民智慧之高,科学的发展将使她前途呈现无限光明。”
(2)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实现民族复兴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复兴思潮兴起的原因和抗战胜利对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10 分)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逸出旧轨的洋务运动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越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战事毕矣。”“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三 该国(日本)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奏折
材料四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
(1)结合19世纪东西方的有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李鸿章提出要实现“自强”的途径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内政外交有何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洋务派据此认识,又在洋务活动中采取了什么新对策?(10分)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共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6分)
(5)据以上材料信息谈谈你的认识。(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一场吸收外国先进技术、追求国家富强的近代化运动。以下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②创办轮船招商局,③设立京师同文馆。根据要求,完成填表(将编号填入适当位置)。

类别
求富举措
求强举措
育人举措
编号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名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二: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李文忠公奏稿》
材料三:(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奏折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二,概括李鸿章是怎样批驳旧官僚的?根据洋务派对待近代技术的态度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2)材料三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变革持怎样的认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不同对近代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见下图)

材料三: 
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类别
企 业
创办人
时间
地点
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1861年
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1865年
上海
民用工业
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
1878年
唐山开平镇
汉阳铁厂
张之洞
1890年
汉阳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制约这一时期我国向工业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状况。
(3)19世纪中期,英国从北美进口棉花和向东方国家出口大量纺织品分别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影响?
(4)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的英国工业革命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根据洋务运动的失败结果,指出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人类文明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进。这种演进也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阅读材料,探究下列历史现象。
材料一:  
(1)上图反映了近代社会的什么历史观象?据所学知识指出它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洋务运动的重大活动。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任意答出两个即可)
(3)三幅图片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哪三项活动内容?如果你是从事这些活动的当事人,请你陈述开展这三项活动的理由。
(4)除上述问题外,请你设计一个与洋务运动有关的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材料三:读图并回答:
           
(5)识读上图后你能联想到哪些历史事件?请分别为上述事件撰写一句关健词。
材料四: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6)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甲午”和“
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中国被迫走上了探索之路                       并没有带来中国的富强
                     
康有为  中国果真强大了吗?              孙中山  民主政体并没带来民主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有效的历史信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面对如此状况,中国哪些阶层作出了哪些努力?
(3)各阶层应对中国面临的状况的共同点是什么?
(4)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