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今中外经济政策的变革或调整,始终伴随经济成长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9年,英国废除保护对外贸易的《航海条例》,并宣布从1850年开始生效……此后,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1860年,英、法签定《科布登一谢瓦利埃条约》;随后,又和其他国家签署降低关税的商贸条约,使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网络。
——据《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整理
材料二 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时,其变化原因和重大影响分别有哪些?
(2)材料二中邓小平“务实主义的探索”与“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在经济领域有哪些不同?其中,“新的体制”确立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其运用手段主要有哪几种?
(2)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工业领域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实践。
(4)上述材料可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汉武帝时,因长期对匈奴战争,财政十分困难,汉武帝认为,许多大盐铁商家累积万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从不支援国家之急,于是他断然采取了废止盐铁自由经营、代之以国家专营政策。……后来,桑弘羊任治粟都尉,增设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掌管各郡国的均输事。各郡国多设均输官和盐、铁官,扩大均输业务,凡商贾所贩运的货物,只要有利可图,均输官都以地方所收租赋为本钱,购置当地土产,转运到外地牟利。
材料二 有些国家,允许它们全体人民经营殖民地贸易。母国人民,得从母国任何港口,与列民地通商,除了海关的一般证件外,不需要任何特许状。在这场合,经商者人数众多,他们彼此间的竞争,使得他们不能榨取非常高的利润。在这样宽大的政策下,殖民地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售卖他们自己的生产物,购买欧洲的商品了。……但英国对其殖民地贸易所采用的宽大政策,大体上限于原料或粗制品的贸易。至于殖民地产物更精致的加工,英商和制造者要自己经营,并请求国会,以高关税或绝对禁止,使这些制造业不能在殖民地建立。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中国价格形成形式的比重及其变化
项目 |
政府定价(%) |
政府指导价(%) |
市场调节价(%) |
|||
2002年 |
比上年 |
2002年 |
比上年 |
2002年 |
比上年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2.6 |
-0.1 |
1.3 |
0.0 |
96.1 |
0.1 |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 |
2.6 |
-0.1 |
2.9 |
-0.5 |
94.5 |
0.6 |
生产资料销售总额 |
9.7 |
0.2 |
3.0 |
0.1 |
87.3 |
-0.3 |
——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2002年度三种价格形式比重测算情况的通报》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期贸易政策的特点。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英国对外贸易推行的是什么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到19世纪中期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归纳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就当前我国深化改革中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注:当时印度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为24%)。
——(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 (18世纪的清朝)不仅西南以及东北得到大开发,中部也得到进一步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在18、19世纪,中国东部由于居于东亚贸易圈的内核,所以日本的铜,美洲的银,东南亚的粮食、木材、锡、香料、药材,印度的棉花、染料,俄国、美国的皮毛,都流向中国东部来了。……珠江三角洲人民用印度输入的棉花纺织出来的棉布,大部分出口到英国。
——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材料三 到1979年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得越来越好,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进入世界市场,在其中扬长避短,获得利益……麦迪森运用PPP方法计算,1995年中国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5%上升到11%,因此,早在1995年,中国GDP就已经超过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仅次于欧洲和美国。
——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在1700-1820年间发展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978年到1995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于我国古代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言,海外贸易的发展是十分有限和迟缓的。经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与海外贸易发展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海外贸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1)分析出现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原因。(3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2)据材料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材料三 1979—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图
(3)据材料三,指出2001年后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至18世纪,重商主义政策在西欧流行,该政策包括:政府授予外贸公司垄断特权并控制国内商业活动的自由进入,限制竞争。政府补贴农业、采矿业和工业,并通过关税的保护促进国内生产。
——据布鲁、格兰特的《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法规一览表(部分)
类别 |
法规名称及颁布时间 |
综合性法规 |
商人通例、公司律(1904年);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 商标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 呈请专利办法(1904年): 破产律(1906年)。 |
奖励章程 |
奖励公司章程(1903年);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奖励棉业章程(1910年)。 |
——据蔡双全《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研究》整理
材料三 “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关键词解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重商主义政策流行的国际因素是什么?分析这一政策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有学者指出,清末新政的经济政策,“导致了资产阶级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越来越大。”结合史实说明该学者观点的合理性。
(3)根据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市场”一词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 《两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材料二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先生从哪些角度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不足?
材料三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但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见下图)。
——人民版历史教材
(3)根据材料三,从现代化的视角论证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四 从20世纪初到今天,现代中国产生了三代新人。
第一代新人,叫做新青年,大体出生于1911年到1949年之间……
第二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大体出生于1949年到1979年之间……
第三代新人,叫新人类,出生、成长于1979年左右到现在……
——摘自海克《现代中国的三代新人:从“新青年”到“新人类”》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四划分“三代新人”的主要依据。请在“三代新人”中任选一代,判断他们在青春时期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开放初期,贫穷让中国人燃起对富裕不可遏制的渴望,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冲击了内地,也在北方某城陈姓三兄妹家庭中引起轩然大波,向南下海——一场惊心动魄的向命运的抗争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展开,成功和失败如影随形,在他们每个人身上轮番呈现,跌倒再爬起来,他们付出了身家性命,最终完成了情感、精神、灵魂的蜕变。这就是中国人从未经历不得不经历的、辉煌又残酷的走向富裕的历程,这就是中国人的下海。
——电视连续剧《下海》剧情介绍
材料二 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分析和判断社会性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公有制”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两个概念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但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其具体实现形式决不限于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材料二、三均摘自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侯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2013年1月5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海”一词的含义。此时“广东经济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对这一问题又是怎么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这一讲话的目的。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指出改革开放前后的最主要成绩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12分)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相关资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1)在改革解放生产力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2分)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上先后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经席卷世界……中国也融入其中,在世界各国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也通过和平、合法的方式走向全世界,在改善中国人民生活的同时,也造福了世界人民。”
——查雯《中国要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2)西方和苏联两种工业化模式各是如何解决工业化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原料等问题的?(2分)
(3)当时中国走上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前两种工业化相比,当时中国工业化的国际环境怎样?(2分)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为加快建设工业化国家,中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4分)
(4)有专家指出,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30年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今天。过去30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伟大理论成果?(2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严禁在承包土地上盖房、葬坟、起土。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社员无力经营或转营他业时应退还集体。
—1981年底《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二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据材料一、二,比较前后两种土地政策的异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流转政策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禁在承包土地上盖房、葬坟、起土。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社员无力经营或转营他业时应退还集体。
—1981年底《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二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据材料一、二,比较前后两种土地政策的异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流转政策的作用。
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下表是某老人记录的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单位:元)
1958年 |
1968年 |
1978年 |
1988年 |
1998年 |
2008年 |
7.98(请客) |
3.6 |
3.07 |
15.22 |
90.9 |
268.95 |
(2)据材料二,概括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1958~1978年表中状况的原因。
材料三 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为了实现“中国梦”,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4分)
材料一 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 《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在新中国65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变。65年前,中国的贫穷和落后是今天无法想象的,旧中国没有给新中国留下什么财富,遗留下来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65年过去了,中国已今非昔比,虽然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材料三 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50年代经济……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农民生产的消极因素是如何产生,后来政府又是如何化农民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
(2)依据材料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史实归纳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中国的市场经济与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点有哪些?
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
费正清 |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
(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3)有人说现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1970年代初,但也有人认为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试分别说明这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
——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镇发展的突出表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发展产生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2)材料二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