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
①“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④②①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③ | D.②①④③ |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有利于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形成的因素分别是( )
A.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三个代表”理论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
D.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新阶段”是指(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B.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右图是361度的标志和广告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 一千年前,宋代开始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指南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 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③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我们再度起飞的关键
④ 十三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我们再度起飞铺平了道路
A.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 斯密认为( )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
B.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D.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
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
D.标志着我国开放体系初步形成 |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
C.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材料中“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
A.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B.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C.有利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
D.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
邓小平说:“如果只讲牺牲精祌,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幵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下列最符合邓小平讲话精神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B.对外开放方针的确定 |
C.“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
D.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 |
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其中年份4最有可能是( )
A.1978年 | B.1985年 | C.1991年 | D.1993年 |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
A.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B.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
C.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D.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 |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第二个创业高潮点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 |
B.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
C.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
A.全面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 |
B.废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D.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对下表解读合理的是( )
1992——2000年我国东、中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变化表
年份 |
1992 |
1995 |
1998 |
2000 |
|
东部 |
总量/亿美元 |
98.6 |
319.7 |
386 |
348.9 |
所占比重% |
89.6 |
85.9 |
85.2 |
86.5 |
|
中西部 |
总量/亿美元 |
11.3 |
52.5 |
66.8 |
54.4 |
所占比重% |
10.4 |
14.1 |
14.8 |
13.5 |
A.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
B.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
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
D.从增幅看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高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 )
A.管理体制的转变 | B.所有制性质的转变 |
C.对外政策的转变 | D.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