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万里找邓小平说:“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这让万里吃了定心丸。当时万里担心的是包产到户( )
A.逆潮流 | B.不科学 | C.悖路线 | D.违民意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安徽的农民中盛传一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从这首歌谣中我们看到( )
①分田到户,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后的高兴心情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农民拥护
③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④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②③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很快。像华为、中兴、三一重工和联想等企业,都是优秀的民企,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在有些行业里是主力军。”该材料可以直接证明( )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B.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
D.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
新时期,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人民公社体制的进步最主要在于( )
A.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
D.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 |
“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
A.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 | B.“人民公社化运动” |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图中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几个?
谚语或对联 |
反映的相关史实 |
西方谚语:“宁要三个魔鬼打架 不要一个天使掌权” |
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 |
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 |
《十二铜表法》灵活实用,重视调解民事纠纷 |
“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 |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横批:“已经过去。”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刊发了一篇题为《CHINA’S NEW FACE》的主题文章,封面图片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拿着一瓶可口可乐,面带微笑。这体现出当时的中国( )
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 ②民众生活发生改变
③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
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主要是因为( )
A.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
B.农村经济体制的僵化和弊病,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最具代表性和严重性 |
C.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农村人口是中国人的主体,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却又最低 |
D.农村经济体制的复杂程度和改革所需要的力度,都远远低于城市体制,比较容易展开。加上经济体制改革是新生事物,经验不足,所以,先从农村经济体制入手 |
近现代天津的两次开放分别是在( )
A.1858年和1984年 | B.1860年和1984年 |
C.1858年和1988年 | D.1860年和1988年 |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④①②③ | D.②①③④ |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错误。其中,“左”的错误的表现不包括
A.“大跃进”运动 | B.人民公社化运动 |
C.“文化大革命” |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关于这个“新的社会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个“新的社会组织”指的是农业合作社 |
B.这个“新的社会组织”指的是人民公社 |
C.它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
D.它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