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南四校高一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
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 |
“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
A.自给自足 | B.精耕细作 |
C.男耕女织 | D.家庭经营 |
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 B.铸造业兴盛 |
C.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D.居民重视风水 |
据考证,从唐代遗存下来的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唐代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 | B.唐代官方印刷手工业部门发达 |
C.唐代私营印刷业开始兴起 | D.唐代不再抑制民营手工业发展 |
宋代是我国古代发行货币最多的朝代之一,但宋代也是历史上一个经常闹“钱荒”(一种铜币短缺现象)的朝代。据《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宋代的“钱荒”现象( )
A.说明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说明国家财政困难 |
C.表明传统货币政策急需改革 | D.说明国家经济管理制度混乱 |
“文化牌”、“文明牌”、“遗产牌”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经济的名片,恢复历史建筑风貌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皇城风貌,下列现象适合的是( )
①.街道两边遍布商铺
②.进行“坊”、“市”严格区分的规划
③.在城内四方建立游乐场所“瓦子”
④.建立一座活字印刷坊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里面认为:“在16 世纪及17 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在中国历史上,(这推动了)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据此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 |
B.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
C.西欧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
D.海禁政策导致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这说明( )
A.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
B.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
“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运动是指( )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戊戌变法 | D.义和团运动 |
1905年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发展迅速,成为民族烟草工业的领头。1919年,在烟草市场据有绝对优势的英美烟草公司,指控南洋公司产品为“日货”,迫使其停业。南洋公司奋起抗争,在众多民众的声援下,终于重新开业。从上述材料可获取的信息有( )
①.民国政府采取措施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民族工业力量相对弱小
③.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分析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下列选项中表述最完整的是( )
类别 年份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A.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中国不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列强的经济侵略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启者。本行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钟起至晚三点钟为止,金钱甚为公道,行在头礼查后隔壁便是,如有贵商欲印小照者请至本行可也。此布。森泰照相馆启。”下列对此描述错误的是( )
A.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 B.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
C.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 D.中国已经出现照相业 |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这主要是由于( )
A.西方国家重视教育 |
B.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 |
C.西方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
D.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 |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为克服上述两种不足,他们分别采取了 (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成就。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范畴 |
B.都达到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效果 |
C.美国通过兴修水电工程, 促进国家就业 |
D.苏联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增强重工业实力 |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
1983年3月撒切尔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削减政府公共开支,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同时降低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税率。上述政策措施的出台主要是为了( )
A.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 |
B.缓解经济发展中“滞涨”问题 |
C.废除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
D.消除福利国家政策的不利因素 |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经济体制 |
B.赫鲁晓夫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
D.表明赫鲁晓夫要废除农业集体化 |
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 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 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 B.“大跃进”运动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文化大革命” |
历史上中苏两国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A=E | B.B=F |
C.B=H | D.D=H |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人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下列关于这两次探索相同之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都注重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 B.都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 |
C.都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D.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关于这个“新的社会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个“新的社会组织”指的是农业合作社 |
B.这个“新的社会组织”指的是人民公社 |
C.它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
D.它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到1957年有400项。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 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这表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B.“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
C.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 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 )
A.《关贸总协定》签署 | B.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 D.“冷战”秩序的建立 |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曾提出“相对大国时代”的观念:世界财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平衡”过程,多边政治和经济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在未来三四十年,我们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对“相对大国时代”的解读错误的是( )
A.质疑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 |
B.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
C.出现一批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发展国家 |
D.欧洲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 |
到了1971年上半年,美国的过度支出导致了它只剩下了11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这时的欧洲已经积累了500亿美元的黄金。结果这一年里外国人一片惶恐,纷纷涌入银行将美元兑换成黄金。对这一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
A.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瓦解 |
B.美国的黄金支出大大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复苏 |
C.美国已无力继续支持无条件的黄金兑换 |
D.美元与黄金挂钩不利于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
进入21世纪,欧洲人的归属感变得更加强烈了,因为人们可以切身体验一种触摸得到的欧洲——“口袋里的欧洲”。“口袋里的欧洲”是指( )
A.移动电话 | B.欧共体 |
C.欧元 | D.欧盟宪法 |
美国某知名生物科技公司推出一项的“宏伟计划”:收购全球种子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加以“改良”——用申请了专利的转基因种子替代天然种子——控制全球食品供应。该公司目前已收购全球21%的种子公司,控制93%的转基因食品市场。该材料主要说明( )
A.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
B.跨国公司控制了国际技术贸易 |
C.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
D.全球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要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
B.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二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 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1)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
(2)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
(14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 间 |
1953~1957 |
1958~1962 |
1963~1965 |
1966~1970 |
1971~1975 |
1976~1980 |
1981~1985 |
年均增长率 |
4.5% |
4.3% |
11.1% |
3.9% |
4.0% |
5.1% |
8.1% |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
集体工业 |
城乡个 体工业 |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
1978 |
77.6% |
22.4% |
|
|
1997 |
25.5% |
39.1% |
17.9% |
18.5% |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6分)分析材料二, 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4分)
(2)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15分)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
材料一 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银块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材料三 希腊债务危机刚刚步入尾声,爱尔兰债务问题再度拉响“警报”。彭博社(2010年)11月13日报道,欧盟目前正游说爱尔兰政府接受来自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联合援助……《中国新闻周刊·欧洲到了抉择时刻》报道:2010年12月7日,欧盟同意为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贷款。
材料四 《中国财经报》曾报道:“欧债危机令欧元命悬一线。”而何伟文则持相反的观点,他在《欧元不可能崩溃》一文中阐述:“由于欧盟对世界经济和货币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得不竭尽全力。加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手,至少目前为止,仍然基本上可以稳住欧元……欧元的最终前景,则是确信无疑的。”
请回答:
(1)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有人形象地比喻西班牙“替人做嫁衣裳”,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含义。(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材料中的三个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材料三所述欧洲债务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些现象?材料四给出了哪些“欧元不可能崩溃”的理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