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李明玉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指出: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1)运用所学知识,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为例,说明“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2)依据材料说明,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海路”的兴衰情况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在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各是指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说明其共同本质。
(3)三次改革作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据此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7分)
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2)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发展演变而来,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兵部侍郎铁良在考察江南制造总局后说:“综计该局开办垂四十年,缔造扩充,规模甚大。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chan,挽杂)杂,大都不甚齐全,其中因年久而损坏者有之,因省费而缺少者有之。……所有工匠又皆未经教练,不过仿照洋式以意为之,以致所出之械一经退件拆卸,厚薄宽窄互有参差,彼此不能调换。而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等,亦无精通制造之学,于制就之枪炮弹药等项,其是否合用,并不详加验视,……逐细考察,疵累甚多。以如此钜厂岁糜经费一百四十万金,而各械无一完善者,殊为可惜。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又复不一而足。
——1904年铁良《查勘江南制造局复奏折》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发展演变大事年表
1949年5月28日,陈毅同志签署上海市军管会第一号命令,正式接管江南造船所,从此江南厂回到新中国人民的手中,开始了辉煌的新生。1953年更名为江南造船厂。
50年代初期,江南造船厂建造沿海小炮艇。
1955年4月,江南造船厂开始建造“03”型潜艇,翌年1月,毛泽东主席亲自视察江南造船厂并参观“03”型潜艇的制造成功,标志着造船水平的一个大飞跃 。
20世纪60年代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东风”号万吨轮是解放后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主要材料和配套设备立足国内的万吨级远洋货轮。
1966年,江南造船厂建造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1200吨级轻型护卫舰——65护卫舰。
1979年,江南造船厂建造718工程中的海洋科学调查船“向阳红10号”,该船是世界上同类型船舶中吨位最大、综合性最强的科学调查船之一。
1984年,江南造船厂为新加坡海皇轮船公司建造的12800吨无人机舱集装箱船“海皇·碧玉”号荣获国家金质奖。
1988年,江南造船厂为联邦德国建造的24000吨汽车滚装船“沃耳夫斯堡”号是一艘结构新颖类似航空母舰的汽车滚船。
1989年江南造船厂为美国拉期科航运公司建造的70000吨级巴拿马型散货船“中国欢乐”号荣获国家金质奖。
1990年,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3000立方全压式液化气运输船“华粤”号在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当时世界上只有日本、荷兰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制造。
1991年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出口德国的4200立方米半冷半压式液化气船是具有90年代世界水平的特种船舶。
(1)根据材料一,概述江南制造总局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江南造船厂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分析,你从中获得哪些重要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世界上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了恢复经济都曾进行了经济改革。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注:胡佛时任美国总统,梅隆任财政部长)
材料二 

材料三    从直接效果看,“新政”在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渡过大危机的难关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它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深远的影响看,“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1)据材料一、二,分析“胡佛失意”的原因是什么?与胡佛的政策相比,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分别对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请回答:
(2)材料四图一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哪一年制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取得哪些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四图二,分析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的直接原因及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五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巩固呢,很快又变了。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六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集
(3)材料五反映了我国农业建设中的什么问题?(2分)材料六所述的“深刻的变化”指什么?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宪政自登上人类社会的政治历史舞台以来,便一直承载着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美好的价值诉求与期盼……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但宪政思想的启蒙与渗透却比这要早……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因而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立宪,明确提出了宪法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超越了“器”和“用”层面的局限,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三 《共同纲领》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是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施政准则。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1954年宪法在“序言”部分写到:“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表述是对二者关系科学、合理的界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千差万别”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近代前期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历程。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点。(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录
第一章  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
第二章  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
第三章  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
第四章  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
第五章  企业集团发展途-----------------------------李源朝
第六章  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
第七章   --------------------------------------------------李克强
第八章   ---------------------------------------------------厉以宁
结束语:-----------------------------------------------------厉以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理由。(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失业是工业社会各国政府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绝大多数国家都把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进行及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英国的失业与贫困问题非常严重,……英国社会的基本共识是主张实行极为有限的救济。……1842年英国失业工人总数达到100万人。
——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
材料二:罗斯福说:“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所以,后来他就取消了单纯直接救济法,取而代之的是……
还在竞选总统期间,他就曾答应将黑人“绝对地和没有偏见地”包括在他为被遗忘的人们实行的“新政”之中。……到1935年,黑人受救济人口增为350万,几达黑人总人口的30%。
——万雪梅《试论罗斯福新政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材料三:“欧洲社会基金”实际上作为欧盟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主要配套工具,提供财政帮助,用于开展职业培训和再培训,提高工人技术,创造更适合的就业空间。在其支持下设立的共同体培训计划,使各成员国之间的职业技术标准可以进行比较并相互承认,为共同体范围内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丁建定、孙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福利整合》
(1)材料一中对失业“主张实行极为有限的救济”,体现了怎样的经济理念?失业情况严重,对当时欧洲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罗斯福新政在关注弱势群体方面有何特点。罗斯福在解决失业方面“取消了单纯直接救济法后,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措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欧盟国家解决就业的措施与材料一、二相比有哪些新变化?有何意义?
(4)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改制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制度性措施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劳动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厂主不得使用未满15岁之童工和女工从事午后9时至午前5时之工作, 工厂主不得使用童工和女工从事危险工作和妨害卫生工作之职责。每周休息一日,工资照付;做工者付双薪。男女同工同酬。——1926年12月湖北政务会议颁布的《湖北临时工厂条例》
材料二 1950年至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从5 756万增加到9 949万,其中,机械增加(由于人口迁入和迁出引发的数量变化)人口为2 545万,占总增长量的60.8%。 1957~1960年间,非农业职工增加2 500万人,其中1 950万来自农村。
材料三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指出,2007年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为 75. 7%,相比之于1978年的0.2%大幅提高。股份制经济单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私营个体经济就业人员均有大量增加。其间,国务院修订公布了《禁止 使用童工规定》、制定颁发了《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保障部 公布了《工伤认定办法》、《最低工资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1991年底,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共开办职业介绍所9 674所,基本上覆盖了省、地(市)、 县(区),并向乡镇延伸。
(1)据所学知识,指出促成材料一所述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成因。
(3)材料三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就业有什么特点?这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哪些成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戮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四 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 “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回答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及原因?
根据材料二回答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2)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和封建社会末期分别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这一高潮大概出现在什么时期?原因是什么?(4)
(4)材料四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 “分田到户”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长期领先世界,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中华农业文明。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上面材料一分析,小农经济的产生有哪些条件?
材料二:如图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3)据材料三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1分)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分)
材料四:如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4)从材料四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评价的理由。
(5)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四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赢<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辫书》
材料四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   
一一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及对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
(2)据此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是什么?该方案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核心思想。并指出邓小平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
(4)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横空出世,令世界瞩目。
材料一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材料二 上世纪50-70年代是日 本经济崛起的时期,其发展轨迹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同曲同工之妙。在1956-1973年的18年中,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7%,有10年的增长率是两位数。到70年代初,日本GDP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这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速极为相似。
——童第轶:日本上世纪50-70年代的崛起,《投资与理财》2009年第20期
材料三 

图1: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前十位的国家(2000)
图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世界排名前11位的国家和地区(2000)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世纪50-70年代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同时期中国为什么没能崛起?与日本相比,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有何突出特点?
(3)依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中国为什么GDP能够位居世界前十名之列,而人均GDP却榜上无名?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什么要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