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开始建立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有的“知识无用论、排外思想、意识形态的狂热与平均主义同时被新政策和新规划的大潮一扫而空。”其中“新政策和新规划”应包括(  )
①恢复高考制度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③设立经济特区   ④分配制度改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1年的苏俄改革和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都(   )
① 从恢复和发展农业入手
②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 重点发展工业化
④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经济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表,其中城乡差距最小年份出现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C.从沿海到内地开放格局的确立
D.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入世谈判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1—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16年。最初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当时我们反复讲,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最后人家说你不要讲了,你就回答我—个问题,你们搞不搞市场经济?当时谁敢讲这个话呀!这说明当时(   )

A.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
B.西方国家借经济问题压制中国
C.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发展不利
D.中国入世需要权利与义务统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学者因此指出“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下列属于延长线上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80年代有国企工人写段子描述到:“搞生产技术的是人参,越老越值钱,搞政治工作的是丝瓜,越老越空。”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企领导政治觉悟较低
B.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打破“铁饭碗”
C.国企改革指导方针出现偏差
D.“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持续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即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的史实是(  )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D.中国市场经济已经逐步确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9年初,一条牙膏广告在《天津日报》登出,这是文革后中国内地第一个出现在报纸上的商业广告。香港《大公报》评论道:“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起航。”与这一事件相关的背景有
①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
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③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被开放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年9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考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时说:“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考察凤阳县小岗村本身是对该地1978年自发改革尝试的肯定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
D.现有土地承包关系永远不会变,土地逐渐私有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80年代,某大学教授在政治经济学考试命题中,出了一道“鸡蛋换粮食现象隐藏了一种经济发展的规律”的论证题,遭到一些学者和领导的批评。这一命题从理论上得到认可最早可能是由于(     )

A.中共十三大的决策 B.中共十四大的决策
C.中共十五大的决策 D.中国加入WTO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村政策归纳起来有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给农民经营权——给农民补贴。这体现了我国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      )
①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作为调整农村政策的出发点
②改革和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依据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
④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