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导致下图(出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1980年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是:

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农村的改革
②中国实行“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③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加速发展战略”陷于困境
④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安徽的农民中盛传一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从这首歌谣中我们看到:①分田到户,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后的高兴心情;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农民拥护;③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④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来源:汕头潮阳一中期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也觉今是而昨非,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这一做法(    )

A.说明我国农村已经进行包干到户 B.表明中国已否定了苏联模式
C.带动中国城乡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D.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现四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一切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革命。”文中“革命”的含义是       (   )

A.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B.社会制度的变革
C.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D.实现生产力的飞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下图,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1956年公有制经济较1952年大幅增长主要是土地改革运动的推动
B.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C.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大幅度提高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D.各年份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分别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976年10月到1977年6月,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252次,平均每月32次;从出访国看,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比较显著: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作用是(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
D.拓宽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指数的变化情况。图中1992—1997年我国市场化指数迅速提高,这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公有制主体地位得到改变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D.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在致宋庆龄的亲笔信中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据此推断毛泽东“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是要她

A.参加七届二中全会
B.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C.参加中共八大会议
D.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9年4月《行政诉讼法》通过后,某报刊发表评论说“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这个制度的建立使得人民群众的权益在受到行政机关侵害时有了司法救济的途径”。由材料可知,现代中国(    )

A.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 B.加强了民权的法制化建设
C.民主政治进一步得到完善 D.政府不再是法律的制定者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办法,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B.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世纪20年代列宁在苏俄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实施“新政”,90年代邓小平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是中国20世纪末叶发表的、走向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其主要依据是中共十四大

A.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坚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解决好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也关系着我国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键。阅读下列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完成所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82年,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0.5%。此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年之后农村工业化出现高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乡镇企业所吸纳。到1987年,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为59.8%。但此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却出现了相对停滞状态。到1992年,农业劳动力比重只比1987年下降了1.4%。
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特别是1989~1991年3年间,农民人均实际收入增加仅12元,实际年均增长仅为0.7%。即使是经济发达的省份,农民收入增长也不快。1993年江苏省农民人均年收入为1267元,比1992年增长207元,增长幅度为19.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也仅增长4%。
据1994年6月10日《华商时报》载文说,国家统计局汇总了全国近七万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农民负担连续加重的势头在1993年得到一定遏制,全年农民负担人均合计47.2元,比上年下降2.5%,农民人均负担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5.2%,比1992年下降31个百分点。但是也要看到,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通常是这个项目减少了,其他项目又增加了,或者保留项目的金额增加。据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1994年农民负担有所反弹。
(1)根据图1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当时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法和所起的作用。
(2)根据图2提示,概括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农业政策并简要分析其必要性。
(3)图3中所反映的党的农业政策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反映了我们党的什么思想路线?
(4)材料二中反映了我国目前农村存在着哪些问题?谈谈你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设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