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再次致电丁汝昌称:“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起碇,勿迟误。”此材料表明李鸿章对此战的态度是
A.备战迎敌 | B.妥协求和 |
C.退让保船 | D.消极避战 |
19世纪末,一位美国商人来到中国。此时,他可能 ①按中美协定税率交纳商货的关税 ②参观英国人在重庆开设的工厂 ③在各国“势力范围”内自由贸易 ④到北京东交民巷拜访驻华使馆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里的“转折点”应该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报纸《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中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指的是( )
A.侵华英军 | B.英法联军 |
C.发动甲午战争的日军 | D.八国联军 |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 B.《北京条约》签订后 |
C.《辛丑条约》签订后 | D.《马关条约》签订后 |
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
B.表明了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正逐步觉醒 |
C.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 |
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
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
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
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
有学者曾在1916年指出:“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 )
A.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
B.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
D.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领事裁判权( )
A.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
C.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金冲及教授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
一名日本商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并免除内地税收,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1840年 | B.1860年 | C.1895年 | D.1901年 |
“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洋务运动 | D.戊戌变法 |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 B.《北京条约》签订后 |
C.《马关条约》签订后 | D.《辛丑条约》签订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