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可能参加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
A.徐骧或刘永福的部队 | B.左宗棠的部队 |
C.邓世昌的舰队 | D.唐景崧的部队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到:“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领袖如曾、左、李及恭亲王、文祥诸人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对上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政治领袖们的自强运动大大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
B.误国突出表现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败 |
C.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是政治领袖们避战的结果 |
D.时人多方掣肘是导致自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 B.《北京条约》签订后 |
C.《马关条约》签订后 | D.《辛丑条约》签订后 |
“民众从权贵们那里第一次获得了造反的合法权利……皇宫里的权贵们将其神术视为上天对自己岌岌可危的权力予以保佑的征兆……洋兵们的来福枪和大师兄念念有词的咒语交织在一起”以上材料描绘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
C.义和团运动 |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 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
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 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
截至1894年,外资在华企业不过一百余个,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2 800万元。而到了1894年至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 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徐继玲《近代德国在华企业投资述略》)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 B.工业革命的推动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D.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
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
B.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
C.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 |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
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 |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 D.《辛丑条约》签订 |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侵略权益,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协定关税 ②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①④③② | B.①②④③ |
C.①④②③ | D.①③②④ |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以下哪种对东南互保事件的评价更符合当今史学观点( )
A.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最终酿成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
B.列强在华势力空前膨胀,清廷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C.张之洞等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势力的作用 |
D.地方势力从此不再听从中央调配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者相比,它更具有危害性,为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94年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 见下表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项 目 |
国力 |
军力 |
||||||||
工业总产值(亿美元) |
生铁产量(万吨) |
钢产量(万吨) |
石油产量(万吨) |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 |
总兵力 (万 人) |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 |
军舰(艘) |
军舰总位(万吨) |
飞机 (架) |
|
中 国 |
13.6 |
95.9 |
55.6 |
0.02 |
10% |
202.9 |
50 |
66 |
5.9 |
600(作战305) |
日 本 |
60 |
239.7 |
635 |
39.3 |
80% |
60余 |
409.7 |
200 |
77.1 |
2625 |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教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这一错误论调。
(2)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此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材标题(即“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理解。
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 B.中国人民不屈斗争 |
C.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广大地区 |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以下哪种对东南互保事件的评价更符合当今史学观点( )
A.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最终酿成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
B.列强在华势力空前膨胀,清廷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C.张之洞等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势力的作用 |
D.地方势力从此不再听从中央调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