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辛亥革命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翻阅《中国近代史》时,看到有关某不平等条约的一段文字:“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你推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 B.《北京条约》 |
C.《天津条约》 | D.《南京条约》 |
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文明是唯一没有间断的国家。中国人民在古代创造了很多为国人骄傲的奇迹,但历史的车轮驶入近代后中国却不断遭到西方的侵略,惨遭蹂躏。这其中必然有我们值得思考借鉴的原因或教训。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之。(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以下哪种对东南互保事件的评价更符合当今史学观点( )
A.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最终酿成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
B.列强在华势力空前膨胀,清廷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C.张之洞等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势力的作用 |
D.地方势力从此不再听从中央调配 |
下图义和团散发的宣传揭帖,该揭帖把帝国主义和教会侵略势力喻为猪羊,画边题联为:“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从中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
A.表达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决决心 |
B.反映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
C.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在华洋教势力 |
D.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反侵略斗争 |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
义和团运动中出现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 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 )
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 |
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
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 |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图占据,三海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历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则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发动的哪一次侵华战争(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 | D.抗日战争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D.《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当列强为议和大纲激烈讨论之际,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除在外。李鸿章抱怨说:‘此次办理和议,事极艰窘……(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无从揣测,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据此判断,与该次议和直接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定导致( )
A.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B.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
C.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 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3)概述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