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他说这番话应该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
A.抗日战争 | B.中日甲午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北伐战争 |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民、提勺――官、漏斗――政府、壶――外国)。其政治寓意是( )
A.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
B.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C.清政府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
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 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
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
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 B.黄海海战 |
C.反割台斗争 | D.南京保卫战 |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
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
D.增辟通商口岸 |
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
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
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 D.“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
“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天津条约》 | B.《马关条约》 |
C.《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符合题意的是( )
A.维新变法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其主要目的是( )
A.压制中国人民革命 |
B.扩大各自的在华利益 |
C.缓和一战前夕在远东地区的形势 |
D.共同支配中国 |
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
B.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
C.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 |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
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
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清朝( )
A.重获国家之独立 |
B.与列强和平相处 |
C.外交迈向近代化 |
D.对世界全面开放 |
清朝光绪年间,日本强迫清政府开放杭州为商埠,后又进一步攫取在杭州设立专有租界
的特权。下列各项,与上述史实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 B.《北京条约》的签订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