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侵略权益,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协定关税 ②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①④③② | B.①②④③ |
C.①④②③ | D.①③②④ |
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 B.中国人民不屈斗争 |
C.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广大地区 |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以下哪种对东南互保事件的评价更符合当今史学观点( )
A.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最终酿成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
B.列强在华势力空前膨胀,清廷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C.张之洞等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势力的作用 |
D.地方势力从此不再听从中央调配 |
针对皇帝强烈地反对某条约的某条款,大学士桂良告诉皇帝说:“夷人最怕花钱,任其自备资斧;又畏风尘,驻之(北京)无益,必将自去。”此事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
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应把鬼子都杀掉……”。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三次工业革命成果被应用到中国 |
B.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封建主义矛盾的激化 |
C.说明了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国侵略和近代文明 |
D.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平和性 |
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些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
A.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 | B.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抗日战争 |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 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
C.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
A.有助于民族意识觉醒 | B.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
C.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 D.是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
甲午战后,列强称中国是“正躺在死亡榻上”的“远东病夫”,提出要将“分配这个病夫的遗产”问题提到议事日程。这个“分配”活动的开端是( )
A.“三国干涉还辽”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下图是法国明信片上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这幅漫画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C.甲午中日战争后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骎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
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C.居住及租地权 | D.“门户开放”政策 |
有学者谈论中国近代的习俗现象时说:“……国中过年景象,有官派与民俗之分,一岁过两年,相沿成习。”为近代中国带来这一习俗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西方文化的侵略 | B.维新思想的传播 |
C.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 | D.辛亥革命的胜利 |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