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恩来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下列有关“这些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时期
B.中印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时首次提出
C.在日内瓦会议上,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D.这些原则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9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71.43%,1970年为17.24%,1971年为3.13%。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
B.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
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
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里的“新的基础”主要指的是(    )

A.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B.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为着发展工业,需要大批资本,……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是我们欢迎的。……外国投资的容纳量是非常广大的。”1953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时,却删除了这段话。对此,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

A.中国对外政策已从开放转向保守
B.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体现
C.美国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的政策
D.抗美援朝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缅甸人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兴区域国际合作组织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4月10日,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发表讲话说,亚非各国领导人将于4月24日在万隆重演60年前亚非领袖的“历史性步行”。这主要是为了纪念(   )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B.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建国之初的三大外交政策是当时中国的对外战略,奠定了整个50年代外交政策的基础。三大外交政策总的倾向是

A.努力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 B.否定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对外政策
C.赢得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时间 D.尽快融入日益全球化的国际体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周恩来为什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的基础是什么?这一方针起了什么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当时“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手下。”这表明(  )

A.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B.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C.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
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在谈及某项条约的签订时说:“我们打胜了国内的反动派。但是世界上还有反动派,就是我们国外的帝国主义。……我们需要有朋友……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这项条约(    )

A.使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B.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
C.增进了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
D.开创了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