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邓小平提了“一国两制“ |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
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 B.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 D.“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 B.“九二共识”的确定 |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 D.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
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
“世纪的握手”——(下图)这幅新闻照片见证了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连战与胡锦涛相隔60年的历史性握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上看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的过程是
A.合作—对抗 |
B.对抗—合作—再对抗 |
C.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
D.对抗—合作—再对抗—再合作 |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 B.“九二共识”的达成 |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回答是针对
A.香港问题 | B.台湾问题 | C.中美关系问题 | D.钓鱼岛问题 |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 D.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
香港、澳门能够回归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
B.港澳同胞心向祖国 |
C.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
D.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 D.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针对哪一问题提出、又首先在哪一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A.香港、澳门 | B.香港、台湾 | C.台湾、澳门 | D.台湾、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