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刘少奇
(1)材料一中的决议是怎么概括“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的?文革哪一年结束?
(2)结合材料二,文革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这个案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3)“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无限崇拜毛主席,最主要的是因为毛主席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请问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中吸取什么反面教训?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 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落《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材料三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 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4)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材料四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 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5)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型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6)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公共舆论的发展状况,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摘自黄宗羲《学校》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秉承“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原则,由胡适、傅斯年、蒋廷黻等知识分子担任只要撰稿人,发表了系列时政评论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促进了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发展。
——摘自李佳《<大公报>“兴起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材料三:文革中的“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当时公共舆论的表达形式。“四大”的目的,一开始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后来是“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大字报的内容,大多是检举揭发,攻击谩骂,没有事实依据。1980年邓小平指出:“应该让群众有充分的权力和机会,表达他们对领导的负责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但是‘大鸣大放’这些做法显然不适宜达到这个目的。”
——摘自《“大鸣大放大字报”是大民主吗?》
(l)材料一中黄宗羲主张学校应在国家政务中发挥什么作用?分析其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中的“四不”原则体现了怎样的舆论精神?你认为当时的知识精英们可能会围绕哪些主题展开评论?请用史实加以说明。(至少列举两类主题)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文革时期“四大”这种舆论形式产生的根源。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引导公共舆论健康良性地发展。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批斗中的刘少奇
材料二: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一案平反昭雪,撤销了八届十二中全会强加给刘少奇的“叛徒、内奸、工贼、走资派”等罪名,恢复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
请回答:
(1)材料中刘少奇被迫害是在什么时期?当时刘少奇所说的宪法具体是在哪年制定的?
(2)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当时宪法也无法维护共和国主席的人身权利?
(3)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是怎样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7月,曾协助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时任国民参议会参政员的黄炎培应毛泽东之邀访问了延安。在谈话中,黄炎培提出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黄炎培周期律”。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已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年谱》中卷
材料二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材料三 2001年1月,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是否存在黄炎培所说的“周期律”。如果有,其根源是什么?
(2)建国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是怎样贯彻社会主义民主的?
(3)材料二所说的“文化大革命”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是怎样吸取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5)你是如何理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的?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宏观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和解释历史是考察历史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某校历史研究会的小赵同学,根据新中国建立至今经济建设的历程,画出了下图。
请回答:
1)根据上图,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建国后的60年中间,曾在某一时期出现过明显的曲折。请你用一、二句概括精练的语句,指明造成这一种曲折的最主要原因。并举两个史实,具体说明。(3 分)
2)这一曲折经历,给了中国人民哪些有益的启示?
2010年,社会公平和谐成为两会的热点词。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句话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追求公平公正、致力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切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中国人民在50年中实现了人权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尽管在维护和促进人权的过程中遇到过曲折,但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基本事实是: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一个积弱积贫、备受屈辱的旧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12.5亿中国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丰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
——《中国人权发展50年》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在维护和促进人权过程中的曲折与发展。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回首历史,可以发现追求政治民主和建立法治社会,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和人民的愿望。古今中外的法治思想和实践为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提供了借鉴。
材料一(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
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管理,统治者不是……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一一《拿破仑法典》
材料三2007年10月22日,在中共十七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规划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彰显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结合上述材料,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下星星火,南北东西燃。而今势更望,能不忆当年。风雷兴未艾,快马再加鞭。全党团结紧,险峰敢登攀。 —朱德《喜读主席词二首》
材料二:一九三五年的春天,是个胜利的春天,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张南生《回忆长征》
材料三:文革号炮响,帝修心胆寒。春风化红雨,新枝壮且繁。—朱德《喜读主席词二首》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中国共产党起到的历史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的性质及应总结的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共八大为加强党的建设规定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反对个人崇拜、个人专断。毛泽东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了他对1958年以来“左”的错误及其教训的意见,在毛泽东左右下,政治局扩大会议把彭德怀及其赞同者张闻天等人定为反革命集团加以批判。“文革”期间,彭、张等被迫害致死。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中共九大党章删掉了党员的权利,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监察委员会机构,并规定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材料四 中共十二大党章规定:(1)设立顾问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2)改主席制为总书记制。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党章还规定竞的各级领导干部职务都不是终身制,都可以变动或解除。
请回答:
(1)八大至十二大中共中央的组织原则有何变化?彭德怀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中共十二大的组织原则和八大本质上有何相同?有何进步?
(3)从其变化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都使中华民族蒙受了灾难,请依据史实说明历史是怎样以“进步为补偿”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决议(1956年9月)
材料二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之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中共中央向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1958年5月)
材料三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在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而要大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1967年11月6日)
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哪些变化?影响如何?
②据材料二、三从八大二次会议到“文革”,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又有哪些变化?在实践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