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之,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王亚南在1948年版《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该结论( )
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
B.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 |
C.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态度 |
D.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
1948年10月15日,据《西京日报》报道:“长春正如浪花冲击之孤岛,坚守屹立。自5月24日残共与蒙古、朝鲜,联合武力在长春周围加强围攻,机场失守,飞机不能降落,市内米价遂告上升。”这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的战役是
A.孟良崮战役 | B.淮海战役 |
C.平津战役 | D.辽沈战役 |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 )
A.转战陕北 | B.挺进大别山 |
C.发动三大运动 | D.渡江战役 |
有学者指出,重庆谈判也许是传统中国最后一次以战争解决政治争端的替代方式,是现代中国第一次具有显赫的国际背景和公众舆情参与的试图以民意制衡党争、以理性驾驭武力的历史性尝试。重庆谈判的这次“历史性尝试”涉及的核心问题是
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夺取抗战胜利的问题 |
B.建立何种政治体制以谋求国家长远和平发展的问题 |
C.实行土地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问题 |
D.争取国际支持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问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面是2005年1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第十卷的目录摘编。
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第一章 战与和的变奏
第二章 全面内战的烽火
第三章 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
第四章 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
第五章 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
第六章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命运的角度对该目录增加一条子目录,并说明增加理由。(所增加内容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基本线索”,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本质的事件。建国以来,对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认识出现很多种说法: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三次革命高潮说”);李时岳、胡滨提出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四个阶梯论”);陈旭麓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1927年的大革命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这三次革命高潮推动或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新陈代谢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所认为的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要有明确主线和相关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对下表中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分析,最确切的一组是:
1936—1947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各国所占比重表(各时期各国总计=100)
年份 |
香港 |
日本及台湾 |
美国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苏联 |
其他 |
1936 |
1.9 |
16.6 |
19.6 |
11.7 |
15.9 |
1.9 |
0.1 |
32.3 |
1947 |
1.8 |
1.7 |
50.1 |
6.9 |
/ |
1.2 |
0.3 |
38.0 |
(说明:1936年台湾出入口贸易包括于日本以内,1947年,日本对华贸易不包括台湾)
A.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西欧的衰落
B.德、日的投降;中美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
C.西欧的衰落;苏联的崛起
D.德、日的投降;国共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正规军进入上海前,首先到上海的是属于军统系统的忠义救国军。接下去就是“鸡鹰满天飞,饿虎就地滚”,前者是指由重庆乘飞机前来的接收大员,后者是指原来潜伏上海而此时公开出面趁火打劫的“地下工作人员”。上海市民痛心疾首地问道:“难道这就是天亮了吗?”材料所述这一现象发生的背景是( )
A.国民革命时期北伐部队进入上海 |
B.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
C.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进驻上海 |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逼近上海 |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 |
B.广州虎门——南京中山陵——北京圆明园 |
C.南京天王府遗址——北京故宫——沈阳伪皇宫 |
D.上海“淞沪会战纪念馆”——枣庄“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 |
B.广州虎门——南京中山陵——北京圆明园 |
C.南京天王府遗址——北京故宫——沈阳伪皇宫 |
D.上海“淞沪会战纪念馆”——枣庄“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
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 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
下图是江西婺源县水岚村少年詹庆良1949年9月23日的一则日记。对此推断合理的是
A.“三大邻国”有误,应为美苏居中调停 |
B.当时国共两党和谈,决定和平民主建国 |
C.作者身居乡村,获得外界信息迟滞有限 |
D.日记所载不符史实,当属作者主观臆造 |
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A.辽沈战役 | B.徐州会战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 |
制度名称 |
国民革命时期 |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
土地革命时期 |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
抗日战争时期 |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
解放战争时期 |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
新中国成立后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国家形象”是媒介和人们心理中的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 1年首次出版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PearlS. Buck)的《大地》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不仅引起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而且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
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对这中国满怀希望地写道:“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敌人、恐怖”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 -1950)》
材料二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不少国外学者承认“看走眼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在经济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和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日裔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中国经验刷新了他的部分看法,他没有料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那么广泛”。伦敦大学教授麦克莱伦认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叹为观止。”
——摘自《我们误判了中国》(2015年1月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美国对中国形成几种不同形象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为什么会让外国学者“看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