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下面是2005年1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第十卷的目录摘编。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第一章 战与和的变奏第二章 全面内战的烽火第三章 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第四章 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第五章 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第六章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命运的角度对该目录增加一条子目录,并说明增加理由。(所增加内容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社会各界一致认为要同苏联竞争,关键要从教育改革入手。以科南特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者和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为这次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科南特提出的建立辅导制度、实行能力分组、开办综合中学、实施天才教育等主张,迎合了美国公众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布鲁纳要求按照知识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程,把反映各门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作为教材的中心。 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十二年后,美国把1969 年阿波罗登月视为科技领先的标志和教育改革的成果。———摘编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成效》(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教育改革的原因。 (8 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7 分)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 所以查中国的古籍,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的。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提出“丝绸之路”概念。 他结合考察情况,又对照中国历史,提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贸易。 当时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他想派张骞去现在的阿富汗一带去跟大月氏联系,大月氏本来在燕山这一带的,后来是被匈奴赶过去的,跟匈奴有世仇,因此汉武帝希望能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但张骞被匈奴扣住了,一呆呆了十年,后来逃脱,来到大夏,找到了大月氏。 但大月氏已熟悉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再打仗了。这时,汉朝已经打败了匈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带了很多人,浩浩荡荡,也带上了中国的丝绸、金银财宝,沿途散给这些小国,巩固汉朝对这些小国的影响。 后来中亚、西亚的人发现丝绸是好东西,然后把丝绸带到了罗马帝国。 罗马那边有钱,但没有丝绸,所以有非常强大的需求。 因为丝绸适合长途贩运,并且利润高,所以李希霍芬把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了贸易和利润开辟过这条路。在这之后,每当有战乱,或者西方的需求变小了时,这条路也就不通了。 因此从有了这条路后,往往是通的时间短,断的时间长。 因为当时的自然条件恶劣,而运输代价是很高的。 到了安史之乱,唐朝从中亚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而这时,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术,到了广州、宁波这些地方。 海运一通,丝绸之路的价值就没有了,因为海上运输量大,除了丝绸,还增加了茶叶、陶瓷等日用品。 所以丝绸之路并不是始终都有那么多的价值。——葛剑雄谈丝绸之路概括丝绸之路兴起和衰败的原因,并为搞好“一路一带”建设献一策。 (12 分)
(25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北宋﹞王安石《周公》材料三: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可以有这样一种政体,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迫他做的事,也不阻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他做的事。——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奉法者强则国强”和“立善法”的背景,落实“立善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15 分)(2)概括材料三的二层含义及其关系,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一、材料二的本质区别。 (10 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各大国1940—19 43年的军火生产 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根据材料,归纳同盟国和轴心国军火生产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941年后军火生产数据变化的原因及后果。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法治主张的时代背景。